产粮大县抢救“保命水”:高标准农田抗旱井,能不能抗旱

“老百姓靠柴油机发电,离井近的,从家里拉电线,但很多井离得比较远,没法拉电线。”当地排查后,南方周末记者联系近10处村庄,大多受访者称抗旱井均有通电。

“高压跟低压相互接了,而且都无故障才能让机井通上电。但他们没报装,我们不知道他们的用电需求,没法接电。”唐河县供电公司方面介绍。

在饶奇的工作经历里,高标准农田里的变压器、电缆被偷等现象确实存在。合作过的农业农村部门也考虑到这一点,“对方说,你别设计能卖钱的东西,要整成不值钱的”。

责任编辑:何海宁

2024年6月17日. 河南省一处农田里,村民用旋耕机翻地。南方周末记者赵明摄

6月17日,河南省一处农田里,村民用旋耕机翻地。南方周末记者赵明摄

一场“保命水”的设备排查工作正在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紧张展开。

事件的肇起是2024年席卷北方数省的旱灾。在此焦灼背景之下,6月上旬,唐河县有村民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用电动车、拖拉机供电取水的视频,称当地高标准农田抗旱井没有配套用电。更多村民将问题反映到了当地相关部门。

这类农用机井属有国家财政拨款的高标准农田配套设备,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旱情之下,唐河县农民主要依赖此类机井浇灌。该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负责人方洋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将其称为“保命水”。

方洋介绍,抗旱井往年利用率较低,直到2024年大旱时派上了大用场。但唐河县部分村民向南方周末记者反映,在使用抗旱井过程中,遇到了不通电、电压低、水量少、设备损坏等诸多问题。

事实上,在全国多地,高标准农田抗旱井问题此前多有媒体报道。在此轮大旱冲击之下,这一基层难题更显著地浮出水面。

未完工项目遇上大旱

“国家搞这个高标准农田,好得很,俺们也高兴,就是不通电。”6月15日,一名唐河县农民向南方周末记者抱怨,村里的几口抗旱井无法正常使用。

所谓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

通俗地讲,就是将各类零散田通过平整土地、开沟挖渠、打抗旱井等方式,变成“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田。其中,很多地区的抗旱井会接通高压电,方便农民通过智能取水设备刷卡取水。

唐河县是“河南粮仓”的产粮大县,位于该省西南部,县域内有34条河流,其中唐河贯穿全县南北,属长江流域汉水水系,有9条主要支流呈扇形分布。当地常年降雨量在800—900毫米之间,可以说是风调雨顺。但就是这样一个常年雨水充沛的县城,也差点熬不住2024年的旱季。

唐河县政府官网2023年7月28日的招标公告显示,2023年,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面积17万亩,辐射13个乡镇,分10个标段建设,总投资金额高达2.4亿元。

2024年6月16日,大河屯镇粪堆王村一名村民告诉南方周末记者,2023年新挖的五口机井已经配备了电线和变压器,此前迟迟未通电,村民需要通过发电机、柴油机取水。由于干旱严重,大部分村民都没有播种,“发电机成本也高,浇一亩地一百多块,太费油,划不着”。

“老百姓靠柴油机发电,离井近的老百姓,从家里拉个电线还能用,但很多井离得比较远,没法拉电线。”6月14日,大河屯镇另一名农户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自己所在的村庄,不论是2023年打的井,还是更早的井,都没有通电。

南方周末记者查询发现,6月以来,南阳市长热线留言板上有5则留言,反映抗旱井因各种原因无法正常使用,“现在正是需要浇地抗旱的时候,可是机井没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