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臭水”在中小学生中流行,成年人看完懵圈了

“养臭水”存在的安全和隐患,远远大于它可能存在的正面效益。

责任编辑:刘韵珊

近段时间,“养臭水”成为一种在学生群体中流行起来的另类活动,尤其是中小学生之间。

所谓“养臭水”,就是将各种各样的物品,包括但不限于食物残渣、饮料(如苹果汁、可乐、牛奶)、药物(比如感冒药)、生物材料(例如唾液、腿毛)甚至是昆虫等,放入一个密封的容器中,进行搅拌或摇晃,而后放置一段时间让其自然发酵。

在发酵过程中,这些物质往往会释放难闻的气味,并因为容器内部的气体积聚过多而最终发生爆炸。

在成年人看来,“养臭水”实在是恶心,很不卫生,这怎么会在一部分中小学生群体中流行起来呢?该如何正确地安放孩子们的好奇心?

“养臭水”的心理动因

准确地说,那些参与“养臭水”的孩子,乐趣并不在于“养臭水”本身,而在于“养臭水”的结果——瓶子因为内部气体积聚而“炸开”。换句话说,“养臭水”的最终目的是让臭水瓶突然“炸开”。

“臭水”会炸开,是因为瓶子里的压力逐渐增大,大到最后瓶子无法承受——这背后,涉及到一系列生物和化学反应。

封闭瓶中的有机物质(如食物残渣、肉类)在无氧条件下,会被自然存在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分解。这个过程会释放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随着气体的积累,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