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现在对考试关注多,对招生谈得少

选择上海和浙江作为首批试点省市,是因为两地教育基础较好,做过相关的改革探索。同时地域不太大,可控性比较强。

高考竞争已经从一般的入学机会竞争,转向了上“985”和“211”大学的竞争。直到现在分数仍是招生时最硬的标准,这是公众普遍接受的公平。

责任编辑:钱昊平

2024年6月7日,长春某考点的考生们完成高考首日首科考试后,走出考场。(人民视觉供图)

2024年6月7日,长春某考点的考生们完成高考首日首科考试后,走出考场。(人民视觉供图)

这是一场跨越10年且仍在继续的改革。

2014年,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的一轮高考改革,在上海和浙江率先启动。截至目前,全国已有5批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启动新高考改革。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谈松华,从2005年起多次参与高考改革工作。在他看来,招生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决定育人质量。他把高校招生比作工厂进货,“工厂最清楚想要什么样的原材料”。

谈松华曾任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他期望实现的改革目标,是让大多数高校和考生都通过考试招生制度各得其所。改革前的高考制度存在哪些问题?人才选拔的公平性和科学性存在冲突吗?新高考改革成效如何?2024年5月29日,谈松华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

 从“分离”到“相对分离”

南方周末: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改革在不断探索,背后一般都有哪些考量?

谈松华:恢复高考的作用在初期非常明显,改变了“读书无用论”的社会风气,对推动重视知识、重视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迅速膨胀,但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又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高考竞争越来越激烈,考试制度日益显露出“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在升学压力下,基础教育阶段还出现了应试倾向,当时教育界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张。在1980年代中后期,高考改革已经成为教育改革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不过那时的改革偏重于考试科目的增减,并未形成一项涉及整体性的改革。

南方周末:2014年启动的新高考改革,有什么新的背景?

谈松华:2005年,当时已经退休的教育部原部长何东昌,专门给中央领导写了封信,反映高考制度下升学竞争越来越激烈,应试教育倾向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他在信中写道,“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指出应试教育的局面亟待改变。随后,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6部委,联合开展专题调研。我作为首席专家,参与了调研工作。

2009年《中国青年报》公布过一份关于高考的问卷调查结果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