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朱宁:债务的本质,是对未来消费的透支

很多时候,不仅要听政策讲什么,还要听政策不讲什么。

过去十年,我一直批驳一个观点叫“刚需”。没有刚需,租房子是刚需,买房子不是。

日本一定程度上把泡沫资产通过国际化投资变成了一些真正的资产。这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责任编辑:顾策

“人们往往直到泡沫破灭之后,才能确认发生的是泡沫。”

《刚性泡沫:中国经济的增长和风险》一书再版于2024年1月。作者朱宁用“刚性泡沫”这个词来概括在中国经济领域内存在的政府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现象。本书的英文原版名为Guaranteed Bubble,即被担保的泡沫。

很长一段时间,对政府兜底的预期,出现在了影子银行、房地产、股市、互联网金融、地方债等诸多方面,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埋下了隐患。

朱宁是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耶鲁大学国际金融中心教授研究员。2024年5月,南方周末记者就书中论述及当下经济热点,对朱宁进行了专访。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受访者供图

何为“刚需”

南方周末:“刚性泡沫”是一个大家久已感知到的现象,为什么你在2016年想要把它概括出来并形成一本书?

朱宁:我2008年回到香港、2010年回到内地,正好遇到两个重大事件,一是4万亿,一是房地产的再一次膨胀。它们都让我关注到债务问题,当时国内经济学界关注不多,即便关注到了,也有人认为不足为虑,因为国内的债务都修路、修桥了,是有回报的,不像欧洲债务,是福利性的。

但因为我是金融学教授,金融学里面只有两种债务:还得起的和还不起的。我认为当时是一个债务驱动的增长模式,如果把一个国家想象成一个企业的话,一定是不可持续的。

南方周末:现在回看八年前的论述,哪些预测是对的?

朱宁:第一,资产价格发生了调整;第二,当时建议一定要放弃债务推动、政府埋单的增长模式,后来资管新规、互联网金融整顿都在这一脉络上;第三,更重要的,我们看待经济的思路发生了变化。原来讲“保7、保8”(GDP增长率),现在讲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很多时候,不仅要听政策讲什么,还要听政策不讲什么。

南方周末:你会怎样追溯中国房地产行业刚性泡沫打破的过程?

朱宁:2016年中央提出“房住不炒”,但同期棚户区改造的货币化安置又拉起了一波房价。

棚户区改造强化了老百姓“房价不会跌”的意识;直接影响到开发商的命运,多数三四五六线城市的房子,是在棚改之后建的。

我跟罗伯特·席勒(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耶鲁大学教授)都研究泡沫。从行为的角度,泡沫这个现象特别简单,它就需要一个东西——预期。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