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学破解金融神话——专访普利策小说奖得主迪亚斯
“金融业务越抽象、越遥不可及,它对我们日常生活的物质影响就越大”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发自:上海
责任编辑:周建平
“在美国流行这样一个神话:只要你努力工作,就能战胜任何困难、成就一番事业、获得巨大财富。但我对此充满怀疑,这仿佛在说一个人能够创造他自己。据我所知,从古至今所有地方,任何财富积累都是建立在剥削他人基础之上完成的。”
阿根廷裔美国小说家埃尔南·迪亚斯(Hernan Diaz)拥有比较文学博士学位,他以“阅读是自己强项”为傲,却在公开场合无奈道:“我是一名优秀的读者,可我完全读不懂信用卡条款。我觉得,这些文字被设计得故意不想让人读懂。”
迪亚斯发现,金钱无孔不入地渗透于人们的生活,但文学正典中鲜少作品聚焦钱的运作,这个困惑驱动他创作了小说《信任》(Trust)。
“在贝维尔投资公司的测试和面试中,我第一次了解到我一生中有机会多次证实的事情:离权力源头越近越安静。权威和金钱将自己笼罩在沉默之中。可以通过环绕他们的寂静的厚度来衡量一个人的影响力范围。”(《信任》)
在小说《信任》中,迪亚斯虚构了四个人物的四个文本(小说、代笔自传、回忆录、日记),以罗生门式的多重视角,塑形并解构了1920年代一个经历股市危机却依旧风生水起的金融大亨与他神秘妻子的“神话”。随着故事层层推进,迪亚斯以文学叙事之力,向读者次第揭开资本置换权力、进而操控扭曲现实的全过程。
2023年,《信任》荣获普利策小说奖,颁奖词评价:“这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小说,设定在历史上的美国,通过以不同文学风格呈现的相互关联的叙述,深入探讨家庭、财富和野心,是在一个资本主义至高无上的国家里对爱与权力的复杂审视。”
2024年5月中旬,迪亚斯首度来华,在沪、宁、京三地参加了多场活动。在上海的新书发布会上,这位普利策小说奖得主坦言:“我在最狂野的梦里,从没想过会来上海发布我的小说简体中译本,这会儿还在等人叫醒我说,这是一个梦、一个错误的幻觉。”
迪亚斯1973年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两岁时随父母迁居瑞典斯德哥尔摩,十岁左右回到阿根廷,成年后在伦敦和纽约求学,他于纽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拉丁美洲与伊比利亚文化》杂志主编。
44岁之前,迪亚斯还是一名屡遭退稿、郁郁不得志的作者,“但出于对文学纯粹的爱,我一直在写。”2017年,他好不容易被一家小型出版社接纳(据说,那家出版社一年仅开放一天接受主动投稿),得以出版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远方》(In the Distance)。
《远方》聚焦于美国西部淘金热时期,对比第二部小说《信任》,迪亚斯表示:“《远方》讲述领土聚合成国家的过程,《信任》讲述这个国家聚合成金融帝国的过程;《远方》展现资本齿轮刚开始缓慢运转,《信任》展现了一台完美上油的机器。两者都与‘美国神话’有关。”
许多年前,青年迪亚斯曾长期在爵士乐队吹奏萨克斯,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咖啡厅正播放着爵士乐:迈尔斯·戴维斯、约翰·科川、韦恩·肖特……这个对声音高度敏感的小说家饶有兴致地介绍起每首曲子的来历。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迪亚斯同样痴迷于挖掘各种“声音”,在男性统领的主流叙事中,他尤其关注隐藏在故事背后的女性,试图呈现她们在历史中几乎被抹去的“声音”——“我相信,叙述是一种权力。”
“假装在假装”,小说中的小说
南方人物周刊:《信任》这本小说背景设置在1920年代“历史上的美国”,你怎么看它与当下2020年代之间的关系?
埃尔南·迪亚斯:我认为美国1920年代的某些政策与今日社会现状关联极强,它涉及美国例外论,美国在这方面已坚持了太久,我个人对此感到十分悲哀;那时与现在都有的问题,还包括巨大的社会不公、财富分配不均、移民危机、财政危机等等,无论那个年代还是当下,都极需重新审视财富征税的方式、更好地监管金融市场……诸如此类的种种议题,都与当下关联密切。
南方人物周刊:文学创作,作家需要依靠经验、观察和想象,这三个要素,哪个对你来说最重要?
埃尔南·迪亚斯: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赵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