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减肥医生眼中的“胖”?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腰围增长最快的国家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发自:北京

责任编辑:陈雅峰

(卢俊杰/图)

从今年春节档《热辣滚烫》上映,片中贾玲减肥暴瘦引起讨论,到不久前世界防治肥胖日相关话题登上热搜,有关身材的讨论似乎总会不定期袭向热搜。减肥的背后是审美问题还是健康问题?身材焦虑的背后是与具体生活息息相关的隐秘联结。

“我穷尽毕生之力,最多只能给20万人看病。”看多了“肥胖病”,陈伟感慨,他想把减肥的方法与逻辑向更多人阐释。陈伟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致力于临床患者的营养不良防治工作,2024年出版了新书《给国人的医学减重指南》。10年前,陈伟从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医院访问学习归来,他的工作兴趣和职业方向发生了转变:从重点研究“如何把瘦子变成胖子”——即解决营养不良的难题,到现在专心研究“如何让胖子变成瘦子”。

什么是减肥医生眼中的“胖”?当下社会的“肥胖地图”是什么样子?世界上有没有特效减肥药?与风靡其他圈层的传说一样,减肥所产生的泡沫神话及其覆灭,有着人性中共通的逻辑。能戳破“神话”的减肥医生,会给出什么样的人生建议?以下是《南方人物周刊》对陈伟医生的访谈。

(受访者提供/图)

我到底胖不胖?

南方人物周刊:肥胖是审美问题还是健康问题?什么是医生所定义的胖呢?

陈伟:与20世纪的人类相比,现代新新人类的审美观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以瘦为美”的观念正占据主流。很多人特别是女孩儿对自己的体重要求极度严苛,在门诊几乎每天都有不需要减重的小女生对比着明星照片,要求达到自己从未达到的体重指标。

其实,医生视角理解的“肥”和一些人自己感觉的“胖”其实不太一样。在医院检查时,采用的肥胖判断标准,常常不是凭肉眼感觉,而是基于体重达到某一数值后出现与肥胖相关的疾病。到底胖不胖,疾病说了算。

南方人物周刊:看着不胖的人,是不是就没有“肥胖病”?

陈伟:“内脏脂肪”被称为“最危险的脂肪”,一般来说,肥胖者在外观上会表现为“大腹便便”,但有些人在外表上看不出什么异常,其肥胖问题就容易被忽视。

当前医学上有三种常规的评判肥胖的方法:

第一是体重指数法,体重指数(BMI)是最常用的判断体重是否健康的指标,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我国健康成年人(18-64岁)的体重指数应在18.5-23.9kg/㎡。

但是体重指数有其局限性,对肌肉很发达的运动员或水肿型肥胖者来说,体重指数可能会低估其真实的肥胖程度;体重指数也没有分男女,同样体重指数的女性体脂率一般会高于男性。

其次为腰围及腰臀比法,俗话说,“裤带越长,寿命越短”,即表示腰围是衡量向心性肥胖的重要指标。目前,腰围是公认的衡量腹部脂肪蓄积(即向心性肥胖)程度的最简单、最实用的指标。

第三为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