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取消文理分科、自主决定选科为核心内容的新高考改革,自2014年启动以来,到今年正好是第10个年头。作为一些学者眼中“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国家在教育领域实施的最全面、最系统的顶层设计”,新高考目前已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铺开,诸多改革举措增加了考生的选择权,也依然面对着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终究有限的现实。
十年间,从“3+3”到“3+1+2”再到“物化双选”,在这一串充满专业术语味道的行话里,隐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的逻辑:个人兴趣、高校发展与国家需求要实现统一;改革需兼顾多个利益主体,找到“最大公约数”。从这一角度出发,观察新高考十年来走过的路,或将帮助我们更好理解其内在的演变轨迹。
十年间,从“3+3”到“3+1+2”再到“物化双选”,在这一串充满专业术语味道的行话里,隐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的逻辑:个人兴趣、高校发展与国家需求要实现统一;改革需兼顾多个利益主体,找到“最大公约数”。从这一角度出发,观察新高考十年来走过的路,或将帮助我们更好理解其内在的演变轨迹。
深读
-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现在对考试关注多,对招生谈得少
选择上海和浙江作为首批试点省市,是因为两地教育基础较好,做过相关的改革探索。同时地域不太大,可控性比较强。 高考竞争已经从一般的入学机会竞争,转向了上“985”和“211”大学的竞争。直到现在分数仍是招生时最硬的标准,这是公众普遍接受的公平。 -
新高考十年:转向大文大理?
虽然文理不分科了,但据韩昊观察,总体上,“80%的学生还是选择传统的文科科目组合和理科科目组合”。 “有不少之前中专或师专毕业的老师,没有经受过大学论文的训练,之前教文学鉴赏没问题,现在就教不了”。 -
告别“捷径”的小语种,高考小众赛道迎变局
学生在高中选择“突击”日语或许是个短期目标,但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教学与考试评价方式得当,对学生而言,该吸收的知识有所吸收,该感受的文化、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感受到了,该掌握的一些学习方法也会有所收获”。 -
如何弱化应试教育的导向?浙江新高考改革观察
新高考改革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性,但“个人的兴趣、高校的发展和国家的需求,三者利益要实现统一”。 在考纲取消之前,55岁的数学老师张宏有底气和学生说,“这个内容不考”。但现在任何人都不能讲这句话,因为试题怎么出“你猜不到”。 -
强基计划四年探索:报名趋于理性,选拔方式调整,学科不断扩容
根据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曲传咏的观察,普遍来看,强基计划里有20%的学生都属于比较喜欢且希望在本专业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的。据他了解,不少强基班学生在读研时会换专业。 以武大化学强基班为例,第一届入学的学生的高考分数比普通批次同专业同学要低10-20分,但2023年入学的这届学生分数已经持平,而该校有的学院强基班录取分数线已经高于普通批次考生。 -
高考数学145分能破格上985?没那么简单,但数学一直很重要
按照以往的招生规则,入围的多半是整体成绩优异且相对均衡的考生,而那些数学单科突出,能考145分,但语文和英语略低的考生就无法入围,如今他们就有了面试的机会。 -
艺考生,困在二本线
2023年,浙江省美术专业文化课的分数线是366分,为二本线的75%,相比之下,2024年的分数线一下子提高了100多分。王昊真的文化课成绩目前能考到420分,努努力可以到450分,但和二本线仍有距离。
热评
-
AI时代,我们的问题会越来越少吗:他们笔下的2024高考作文
1996年高考满分作文作者,知名诗人、作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现任大学副教授的哲学学者,知名编剧,如果他们坐在2024年高考的考场里,会写出怎样的高考作文? -
趟过高考这条河,驶向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丨快评
大家都希望自己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过上理想的生活,但比这一切更重要的,是深植健壮厚重的价值观人生观,涵养博大深邃的精神世界:勇敢、自制、正派、计深远,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才能免于内耗,这是最高的智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明白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然后心心念念,孜孜以求,去开拓,去工作,去战斗,这既是美好生活的本体,也是一切世俗美好生活的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