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弱化应试教育的导向?浙江新高考改革观察
新高考改革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性,但“个人的兴趣、高校的发展和国家的需求,三者利益要实现统一”。
在考纲取消之前,55岁的数学老师张宏有底气和学生说,“这个内容不考”。但现在任何人都不能讲这句话,因为试题怎么出“你猜不到”。
责任编辑:钱炜
2024年5月22日傍晚,浙江省宁波市龙赛中学,高三教室里正播放英语听力,13班的班主任坐在走廊上批改试卷。她怕惊扰到学生,悄悄打开窗户,每翻一页卷子,都往教室里望一眼。
17天后,浙江的高三考生将迎来第二次外语高考。
这是浙江启动首批新高考改革试点提出的要求。2014年印发的《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规定,外语和选考科目每年安排2次考试,选用其中1次成绩。
所谓选考科目,是新高考改革的产物。改革后,保持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科目不变,取消文理分科,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与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
自2014年浙江和上海启动首批试点后,新高考改革已经走过10年历程。截至目前,全国29个省份已启动新高考改革,其中一些省市增加了外语或外语听力的考试机会,但至今仍只有浙江实行外语和选考科目都是“一年两考”。
“每届学生都会有黑马,也有意想不到的失手。”龙赛中学有近30年教龄的班主任张宏说,但在新高考改革后,“风险少了很多”。增加了考生选择性,破除“一考定终身”的效果是显著的。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终究有限,在政策的出发点和考生功利化目标的张力之间,改革也在不断调整。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原副院长边新灿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是公平在起作用,公平本身驱动改革,但也是改革的制约因素”。
选课走班
2016年10月,龙赛中学班主任董晓倩带的首届新高考班,参加了第一次选考。董晓倩发现,不少家长对孩子选择的科目有些担心。
按照当年龙赛中学选课走班方案,这个班级属于“物技班”——学生都选择了物理与技术,同时在政治、历史、地理、化学和生物这5门科目中任选1门。
不同于此前文理分科,除了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外,文科班统一学习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班学习物理、化学、生物。新高考改革后,学生有了更多选择。
这一变化始于2013年。
2013年11月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其中包括“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一年后,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考试招生制度存在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等问题。实施意见印发不到半个月,浙江和上海发布改革实施方案,新高考改革率先在两地启动。
龙赛中学副校长左建华,彼时任教务处负责人,“一开始看到方案,我们也觉得很复杂”。根据浙江省的方案,可选科目除了传统的政治历史地理与物理化学生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