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版《牡丹亭》二十周年:视听飨宴赏牡丹 | 人来人往

白先勇的昆曲之恋,源起于十岁时观赏梅兰芳《游园惊梦》的一次经验。自此,他经常说:“昆曲真了不起!舞台上一片空灵,只凭一把扇子,就扇出了花花草草、姹紫嫣红!”因而白先勇监制的白牡丹,绝不可能在舞台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塑料花串,来充当满园春色;或以粗鄙庸俗的动作来表达男欢女爱,而忽略了诗化与抒情。

责任编辑:邢人俨

金圣华与白先勇在“青春版《牡丹亭》二十周年”庆功宴上合影。作者供图

舞台上,杜丽娘一身素白,衣裙翩翩;一缕芳魂,流落冥界,在判官喝令下,走魂步飘然而出,绕场数匝,悠悠荡荡,此时但觉凉风习习,寒气袭人;台北大剧院上下四层共1498个座位的观众席上,人人屏息静气,鸦雀无声,每一个人的内心,都给眼前灵异唯美的场景深深吸引住了,台上似真似幻,台下如痴如醉,既不知今夕何夕, 也不知身在何处了。

那是青春版《牡丹亭》“中本”的第一折“冥判”,这出由白先勇监制的昆曲,我前前后后欣赏了好几次,上回在香港看,还不到一年,这次来台北再看,怎么突然会有惊艳的感觉,仿佛是初次观赏,激动不已呢?

激动的不止我一个,还有我身旁的一群小友。这次特地从香港来台北看戏的我们这群,共有五人。早在去年11月参加林青霞荣获金马奖终身成就奖的预祝晚宴上,就从白先勇口中得知,青春版《牡丹亭》为了二十周年庆,今年3月将在台北盛大演出,他当时就邀约我一定要前来欣赏。根据以往的经验,明知道这出名剧一开售就会反应热烈,一票难求,于是,一方面请白先勇的得力助手郑幸燕帮忙留下最好的位子,一方面立即招兵买马,把讯息传达出去。结果,仅仅是我们这个小团体,就召集了五个成员,其他来自各地的捧场客当然不计其数。五位成员中,女儿D及她的好友J都是牙医,不是文科生,虽然一向喜欢音乐,但极少涉猎中国传统戏剧;另外两位E 和T,虽然读的是人文学科,但自小接受西方教育,接触英文比中文多。这些人都工作繁忙,也都曾经看过青春版《牡丹亭》全本和折子戏,怎么会自动自发、心甘情愿地越洋过海从香港赴台北再次看戏呢?这就不得不归功于该剧所散发出来的特殊魅力了。

2004年,有鉴于我国传统戏剧昆曲日渐式微,白先勇挺身而出,担任总制作人及艺术总监,集合内地、台湾、香港的顶流人才,文化精英,联手创作了青春版《牡丹亭》,于台北大剧院首演,轰动一时,盛况空前。二十年后,原班人马再次在台北上演,参与编剧的张淑香教授忆述源起:“常言做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其实无论做戏或看戏,都须是既疯且傻,再加上一个痴字,才能得其三昧。我们之中,说到疯痴傻,自是要算白先勇第一人了。”的确,若非对我国传统文化精粹昆曲,既疯恋痴爱得无以复加,又犯傻得干劲十足,九死无悔,白先勇怎么会一头闯进复兴昆曲的大业,二十年来率领义工大军勇往直前,只知进,不知退,遇上重重困难时,又如堂吉诃德般以一己之力,大战风车,而锐不可当呢?说起来,也只有这样疯、痴、傻的义工大队长,才会感动了无数迷、醉、狂的追随者和欣赏者。据我所知,青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