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直面城市无大厂论

责任编辑:戴春晨

“你拿到大厂offer了吗?”这是毕业季老生常谈的话题。

名气大,薪资和福利竞争力强,工作环境良好,技术栈和工具链成熟;自有食堂,打车报销,提供零食、咖啡、健身房等,那些被称为“大厂”的知名互联网企业吸引着年轻人。

有大厂,就有学历与才华兼备的年轻人集聚。在北京、杭州、深圳,这样的“大厂定律”一直在鲜活上演。然而,拥有五十多所高校、“双一流”大学数量全国第二的南京,却略显尴尬。早前,一则“南京没有大厂”的话题,把南京推上了热搜。

一座城市要有很多大厂,既需要人才,也需要资金、技术等市场要素。

地处上海和杭州的旁侧,南京要回应“无大厂论”的质疑,并不容易。

南京新街口城市风光 (图/视觉中国)

互联网大厂缺席

要回答“有无大厂”的问题,首先需要理清“大厂”的含义。

“大厂”是指一些在行业中规模大、知名度高、技术创新能力突出的公司。这些公司往往资金充裕,具有较高的国际化水平和先进的管理能力,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行业及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些在互联网领域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企业广为人知,被誉为互联网时代的“大厂”。例如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华为、小米、美团、滴滴等,此种类型的“大厂”更为人所知。“互联网大厂”逐渐代替了“大厂”原本的定义。

大厂的定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大厂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偶然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行业的变化,大厂的特点和标准也会相应调整。

提到互联网大厂,首先想到的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此时,在互联网平台讨论“南京有无大厂?”实际是在讨论“南京为何鲜少互联网大厂?”。

通常,互联网大厂与城市相互成就,互联网与产业的结合通常在民营企业发达的地区。不可否认,“互联网大厂”流淌着民营企业的血脉。

被称为“公务员之城”、“国企之城”、“体制之城”的南京,民企数量不及沪、苏、杭是南京长久以来的“痛点”。

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南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合计4294家。其中,按轻重工业分组,轻工业1077家,重工业3217家。

据网络数据梳理,南京国企数量超过300家,央企数量20家,该数量级超过部分一线城市。不难看出南京的国有企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产业结构也以重工业为主。

然而,不同城市之间,国营或民营企业的数量及行业分布可能由多种因素造成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