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跃”:从科技领航到制定规则

5月30日是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在大众想象中,科技总在天边的山川湖海,实际上,在柴米油盐、一日三餐,同样凝聚着科技工作者的光与热

中国人的感情,常常通过食物传递。当简单的三餐端上餐桌,对自己、对亲朋的爱与关心便开始流动。

当疲倦的时钟指向夜晚8点,晚归的上班族走进厨房,开始从冰箱里找回有烟火气的生活。提前切好、冷藏的牛肉和蔬菜,时隔几天,口感依然像刚买回来一样新鲜。

小长假后风尘仆仆回到家的人,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寻找冰镇饮料冲化旅程的辛劳。冰箱拉门上内嵌的智慧屏亮起提示,节前买来的牛奶还有两天就要到保质期,或许此刻“不浪费”是更好的选择。

冰箱,一直承载着中国人最重视的饮食文化,也折射着一个家庭的幸福光点。不同的是,在10年前,肉菜的新鲜需要通过频繁消耗、采购来实现,而现在,家电行业日新月异,海尔冰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由一顿饭开始,海尔冰箱带来了整个行业的颠覆性变革,在巨大的飞跃背后,科技创新的点滴星光汇聚成了千家万户幸福感的海洋。

不结“冰”的冰箱

人们曾经认为,从冰箱里拿出来的肉就是柴的,蔬菜两天不吃就会蔫,于是每个家庭几乎都默认,想吃到新鲜的食物就是应该每天去买,而大把扔掉蔫掉的菜则是厨房里必然会产生的消耗。

但在科研工作者看来,“默认”不代表“最好”。冰箱的保鲜时间能不能再久一点?海尔冰箱团队持续思考这一问题。为此,海尔冰箱的科研人开始走进千家万户,观察人们的生活习惯。

海尔冰箱保鲜工程师苟茜形容团队是入户“调研”,实际上这是相当复杂的工作,为了最大限度地贴近真实生活,团队必须从采购环节就开始调研,全程跟踪食材从菜市场到餐桌的过程。对一个家庭的观察,往往就要花掉一整天时间。

用户家中的海尔冰箱

在不同城市的调研结果,为工程师们出了个难题。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多样,食材的多元化和饮食偏好的地域性决定了用户的保鲜需求也相当复杂:广东人爱囤煲汤的干货,西北人对牛羊肉的口感要求极高,沿海地区人民的冰箱里鱼虾蟹是常客,来自天南海北的水果各有各的存储条件。

当瑶柱、茶叶、鲜鱼和蔬菜同时出现在冰箱里,传统的“一刀切”保鲜方式必然落伍于需求。海尔冰箱开始探索一种能够同时提供多种存储环境的技术手段——分储保鲜。工程师们对超过3500多种食材做了分析,“每种食材要求不同的温度、湿度,甚至同一种蔬菜在不同成熟度下要求的存储温度都不一样,”苟茜说,“我们建立了专业的食材库,把食材的特性和用户的生活需求连接起来,指向了技术的开发方向。”

海尔冰箱保鲜工程师苟茜在实验室

基于对干货和湿货存储条件的分析,海尔冰箱率先推出了干湿分储技术。湿区湿度保持在90%左右,果蔬放置一周还跟第一天一样新鲜;干区的湿度控制在45%左右,干货存储长达9个月后,还能保持最初的营养含量。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技术也在持续迭代以应对市场的需要。“过去都觉得吃菜吃肉就行了,现在还要考虑营养和健康,这就引领我们顺应用户的需求去做针对性的开发。”

磁控冷鲜技术就是专门针对冷鲜肉而做的突破性创新。海尔冰箱团队发现,六成以上的消费者会常态性采购冷鲜肉,因为营养含量更高,口感也更嫩,但过去的冷藏技术只能支持一两天的存储,一旦冷冻起来肉质就会变柴。

鲜肉为什么难保存?技术团队研究发现,冷冻食材的口感下降是由于冰晶冻刺破了细胞,进而导致蛋白裂解、水分流失;而冷藏环境下微生物仍会滋生,导致食材腐败。这意味着食材对温度的要求介于两者之间。

“要在传统的冷藏和冷冻之间——也就是4℃和-18℃之间——控制温度,既要温度低,又要不结晶。我们探索了很多种物理技术,最终发现磁控是最佳的。”苟茜介绍,在磁控冷鲜技术下,冷鲜肉已经可以实现“红嫩鲜香,十日如初”。

不过人们仍然有着长期冷冻肉类的需求。为了让一个月的冻肉化开后仍然保持原汁原味,海尔冰箱还创新推出了底置恒温保鲜科技,将制冷系统底置,冷风不直吹食材,避免肉质发白、发柴;而且冷冻室内的食材温度波动可以控制在0.1℃以内,过去因温度波动而造成的肉质表面结冰霜、饺子一煮就破等问题,在底置恒温保鲜科技之下完全不会发生。

海尔冰箱中储存的肉类

作为开发者,苟茜最欣慰的莫过于发现用户的生活和认知因技术而改变。原本,食材每天都要采购,现在变成了每周;食物的存储时长也被重新定义,有用户买回一台海尔全空间保鲜冰箱,发现西红柿放进去一周还非常新鲜。当大量消费者来到卖场,开口就问“哪个是干湿分储冰箱”,研发团队确信,海尔冰箱的保鲜技术是真的做到了用户心里。随着技术不断迭代,海尔冰箱推出了搭配精细化存储格局的全空间保鲜冰箱,从蔬果、肉类到干货,冰箱里各种类型的食材都能“适得其所”。

海尔冰箱中储存的干货

与保鲜技术共同成长迭代的三年间,苟茜觉得自己的思维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扭转,那是一种从“技术思维”到“用户思维”的改变。这也是所有海尔冰箱研发人的共同感受,他们不只追求技术的极致或精细,更深入思考“技术能够给用户什么样的体验”。单独的数据和表象都不能支撑技术的发展,只有真的去了解用户行为背后的驱动因素、找到根本原因,才能看到引领科技的前路。

“这是从‘术’向‘道’的转变,”苟茜表示。这种转变永远是进行时,在有心人眼中,永远还有用户需求未被捕捉到。海尔冰箱一直提倡做“冰山式”的深度研发,常规能够被看到的需求,只是水面上的1/4,“但我们永远要看到水面以下的部分。”

用户是唯一的标准

虽然海尔冰箱在保鲜技术上已经屡屡刷新用户认知,但是从全行业的角度而言,“保鲜效果”依然不在规范标准之内。在2015年以前,国际上只有一套由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的性能标准,在这套几乎由欧美专家决定的标准里,规定了冰箱的容积、耗电量、制冷和节能等等指标。

当年全球冰箱研究技术大多集中于性能上,但性能标准的最大问题在于离用户太远。海尔冰箱认为,一台要在消费者家庭里工作十几年甚至更久的冰箱,评价标准理应以它带给用户的价值为标杆。于是2014年,海尔冰箱团队率先提出了以保鲜效果为核心、制定冰箱保鲜标准的提案。

提案提出之时,海尔冰箱已经进行了几年的战略转型,以用户为中心,并在转型中明确:冰箱带给用户最大的价值,就是延长食品的存储时间、保存食物的营养成分。此后数年的研发全部以食品为核心,陆续推出了干湿分储、冷冻恒温、底置恒温和磁控冷鲜等全空间保鲜技术。

海尔冰箱保鲜技术研发经理姜波(右一)正与团队讨论

在海尔冰箱工作了近20年的保鲜技术研发经理姜波,也是IEC保鲜标准的推动人,在一系列搭载了保鲜技术的产品在市场上引发热潮后,他深信保鲜才是消费者对冰箱的“刚需”,而海尔冰箱对此有充分的技术自信。然而,海尔冰箱的第一次IEC提案没有获得投票通过。

虽然遭遇滑铁卢,但在这次会议上,海尔冰箱团队的其中一个观点却得到了国际同行普遍认可,那就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思路:无论建立什么样的标准,用户都应该是唯一的标准。

姜波坚信,保鲜是一条正确的路,“我们开发的技术能够改善消费者的生活状态,消费者对产品也非常认可,我们就要继续坚持往下走。”作为开拓者,海尔冰箱有实力也有责任去带领整个行业走上这条道路。

之后,研发团队用了一整年向各国专家传达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保鲜理念,“全世界甚至欧美都不知道什么叫冰箱保鲜,我们就一点一点跟他们解释,让大家意识到,保鲜是非常有必要的。”一年以后,海尔的保鲜标准提案终于获得了全票通过,这是首次由中国家电企业主导提出的国际冰箱保鲜标准。

IEC冰箱保鲜国际标准立项发布会

提案通过只是第一步,距离标准落地仍有巨大的空间。当下回头去看,尽管IEC保鲜标准由秉持着“以用户为中心”战略的海尔冰箱做成了,但仅靠一家企业单打独斗也不可能实现。在海尔冰箱保鲜技术的持续突破中,诸多机构院校都注入了自己的知识能力。为了研究食品的营养成分和存储时间,海尔冰箱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多家高校和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搭建了一整套食品保鲜领域的资源体系;全球权威的家电专家也和海尔冰箱组成了跨国团队,不断推动保鲜技术迭代创新,颠覆更多用户的认知。

提案五年后,IEC保鲜标准终于落地,这背后有海尔冰箱的技术引领,有全国各行各业的共襄盛举,也蕴含着全球化研发的精华。

“一流企业做标准”,但推动IEC标准建立的初衷,并非设立技术壁垒,海尔冰箱希望给生活带来更多改变。当全球冰箱业都按照海尔冰箱牵头的保鲜技术标准来做冰箱,保鲜已逐渐成为全球消费者的日常“标配”。

从跳出行业追逐性能的思维惯性,到跳出企业和国界,推广用户价值,海尔冰箱的科研工作者始终在跨越既有边界,开创新想象。此时,新的技术革命和市场变化又向科研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工智能时代,新技术可以在冰箱里发挥什么作用?

基于智慧的探索:未来已来

家电行业的用户以“代”为计,每一代用户的需求都有着浓厚的时代印记。当成长于智能化、数字化浪潮中的年轻人需要添置一台冰箱,他们想要的显然不仅是存储食材而已。

事实上,海尔冰箱早在十年前就开始探索智能冰箱的发展方向,不过一个原则始终不变:智能如何发展,保鲜都是本源。经过十年蹚路,海尔冰箱在今年发布了全球首创的“全空间智慧保鲜舱”——没有“冰”,也不是“箱”,却实现了智能与保鲜的统一结合,为家庭生活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全空间智慧保鲜舱显示屏

一个最常见的智慧保鲜场景是杜绝食物“串味”。全空间智慧保鲜舱内部加载了气味传感器,能够感知舱内食材的异味,将信息传递到主控板上。接下来才是智慧保鲜的巨大突破:智能净化系统内置的算法将对异味进行分析,并启动杀菌程序。“AI智净可以实现自我感知识别、分析决策,然后执行,”海尔智能冰箱企划总监吴国章介绍,“用户将很直观地感受到冰箱里没有异味。”

由于生活越来越便利,当代年轻人下单购物的方式越来越便捷,但走进厨房的频率却越来越低了,买回来的食物随便往格子里一塞,被遗忘在冰箱里的过期食品长年累月地躺在冰箱角落。吴国章曾见过一个家庭的冰箱,“冷冻抽屉底部有一盒包装很好的肉,已经过期两年。”

全空间智慧保鲜舱实现的“智慧存储”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用户可以用语音向冰箱发出指令,把食材的日期打印成标签,用来贴在包装袋上,日期信息则自动同步到手机App的食材管理工具,并在冰箱大屏上显示提醒。海尔冰箱中的人工智能与其说是数字化工具,“更像是厨房里的管家,还兼备了营养师的功能”。比如,当用户问冰箱有没有西红柿,全空间智慧保鲜舱不但能够回答有几个,还可以给出西红柿炒鸡蛋做法之类的关联信息。

当然,冰箱与用户之间的智慧交互远不止于问答,甚至能提供主动式的服务,譬如每天早上第一次打开冰箱时响起的天气预报和饮食常识。

吴国章正在查看产品

无论标签打印还是语音交互,一切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运用都是以保鲜技术为基座,为用户提供便利化和人性化操作。智慧的加载不仅为用户带来了食材上的健康、身体上的健康,还促进了家庭关系的健康。

吴国章曾见过一段视频:一位海尔冰箱用户把冰箱放在餐厅里,一边用大屏听音乐,一边喝下午茶。这让吴国章觉得,其实一台冰箱也可以和用户实现“情感上的交互”,人工智能对生活的改变,绝不只是科技感而已。

智能冰箱仍有相当广阔的空间等着技术人员去探索,不变的是,前进的步伐始终朝向用户的需求。海尔冰箱已经看到了智能家居时代一项相当急迫的需求,即智能家电的跨品牌互联。吴国章认为,未来不同品牌的家电一定可以通过底层协议实现互通,海尔冰箱也正在与同行一起推动类似协议的落地实行,致力于解决智能家电的共性痛点,回应用户的呼声。

“因为用户是真正的领导者。”吴国章说。

吴国章在观看海尔冰箱历史资料

1984年,青岛的一家电冰箱生产工厂从濒临倒闭的危机中挣扎出来,以高质量的产品和家喻户晓的品牌形象冲进经济腾飞的大潮。经过数代人对用户价值的坚守,和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今天的海尔冰箱,不仅是中国家电行业的代表品牌,更成为了全球白色家电的领军者。

在中国,还有更多科研工作者为人间摘星。南方周末企业科创数据库显示,A股4898家上市公司的2023年年报中,合计披露了研发人员3334231人。当一代代科研工作者心系用户,走进千家万户的,又何止是产品本身?当人们将智慧的光热凝聚在其中,机器不再只是机器,而是点燃新生活方式的引线。

科技之“跃”,终将为行业带来创新生态,也将为千家万户带来充满“新鲜”感的美好生活。科技照亮生活,创新点亮未来。

网络编辑:kuangyx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