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直面医保与养老:中国人寿如何金融为民?

1949年,在新中国的礼炮声中,第一家全国性国有保险公司即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诞生。自此,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人身险业务起步,到分设中保人寿开始专业经营,再到作为独立品牌开疆拓土,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在悠悠七十五年间不断求变,历经重组改制上市,一路励精图治。它既见证了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也亲历了一种“海阔必见鲸”的开放伟力。

明者因时而变,但中国人寿“成己为人,成人达己”的核心理念始终如一。回顾75年的历史,“服务人民生活”是其成长的底色与根基。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的要求。中国人寿谋定而先动,聚焦主责主业,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尤其是近年来,当老龄化加速令社会保障体系承压,医、养成为国民的刚需,保险业的使命也日益重大。

5月,在实地走访江苏省多地后,不难发现中国人寿又一次与国家战略同频,与人民生活共振。中国人寿寿险江苏省分公司2023年度总保费跨越700亿元新平台,成为金融机构自身经营发展与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守护人民美好生活有机融合的示范样本。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这显然已不仅是“小家”的期盼,更是“大家”的奋斗目标。行动或许始于细微之处,比如一个App,一台机器人,或是一只扶手,却从关怀“小家”到服务“大家”,一点点“撬动”医养困局,如“细线”千丝万缕却紧密相连,终将编织出一张可靠的民生保障网。

金融为民,与国同频

如果不是有长护险政策,身在江苏省镇江市的丁先生将仍被“洗澡”所困。由于肢体残疾,76岁的丁先生已卧床十年。十年来,护理重担压在老伴胡女士身上。然而胡女士也年事已高,面对琐碎繁重的护理之事,她愈发心有余而力不足,其中洗澡更是最大的难题。

同样苦于照护隐痛的,还有年过半百的虞青(化名)。因脑梗长期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的他,一直由75岁的母亲照顾。身体虚弱的母亲为儿子洗衣做饭尚能应付,洗澡却力不从心。这成为虞青的难言之隐,在申请到长护险之前,他已经五年没有洗过澡。

丁先生和虞青的处境,是中国社会加速“老龄化”的一个缩影,折射出近几年社会最为关注的两大问题:医疗和养老。

从医疗来看,梳理2023年健康中国的百姓“账本”可以发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保障,惠及群众门诊、住院就医超1.5亿人次,减负超1700亿元。而很多人关心,医疗费用负担能否进一步减轻?

从养老来看,据民政部预测,中国将在“十四五”期间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届时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大关。根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21-2022)》,截至2022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达到2.8亿,其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约4400万。在8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失能、半失能的约占40%左右。这也让人不得不担心,如何更好保障“老有所养”?

每一个“更”字背后的期待,都推动着国家政策的每一次进步。

一个变化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与往年的“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等表述相比,去掉了“试点”二字。这意味着,该制度发展再迈关键一步。

正是在长护险逐步推进的过程中,丁先生的洗澡难题得以解决。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胡女士了解到长护险政策后,通过中国人寿寿险镇江市分公司为丁先生申请了长护险,并选择了特色助浴服务与亲情护理补助相结合的待遇方式。自此,2名专业的护理人员和1名专业医护人员会定期上门提供不离床洗澡服务,每次洗浴时间2个小时,还全程监测生命体征。

虞青同样得益于此。镇江市长期护理保险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了解到他的情况后,进行了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自评和登记。后由中国人寿寿险公司组织定点评估机构人员开展现场评估,最终评估结果符合重度失能等级,虞青得以参保,从而享受到 “不离床洗浴”等服务。

中国人寿打造长护险服务样本。

回首我国长护险制度从试点到扩面的过程,不难发现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参与其中的身影。

“2016年,国家开始进行长护险制度试点,中国人寿寿险江苏省分公司就是长护险制度试点最早的一批参与者,并在多年的探索中形成了独特的长护险‘江苏模式’。在成都、广州、青岛、东营等地,中国人寿都协助政府探索形成了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典型服务做法。”据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副总裁、董事会秘书赵国栋介绍,目前公司已开展了70余个长期护理保险试点项目,覆盖全国16个省市3800多万人。

而长护险制度只是金融为民的其中一环。

2012年国家启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时,中国人寿也曾成为首批参与的商业保险公司。政策启动当年便与青海省政府合作,为近230万城乡居民提供高额医疗保障服务;2019年,人社部草拟了《关于建立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意见稿》。三年后,个人养老金试点工作正式开启,试点政策发布次日,中国人寿便在36个先行城市(地区)全部出单;2021年,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党中央擘画了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蓝图,中国人寿则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大病保险+商业保险”帮扶机制,为农村人口提供买得起、买得到、愿意买的保险产品与服务,有效降低农牧民因病致贫返贫风险……

数十年来,每当国家战略发出信号,身为“头雁”的中国人寿便迅速展翅,力争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伴随着社会的需求变化,中国人寿不断实现自我变革迭代,丰富产品与服务的图谱,从而提升普惠保险服务覆盖面和可得性。

于是,环环相扣,一张坚固而多层次的保护网逐渐成形,兜住的正是至关重要的民生难题。

政企合力,从省心安心

走进南京市医保中心服务大厅和中国人寿汉中路客户服务中心,市民或许会先看见一个与众不同的“明星柜员”。它四四方方的脑袋上嵌一块显示屏,会用亲切可爱的声音介绍,“你好,我是小爱。”

当市民提出“我想了解下生育保险相关待遇”“南京大病医疗保险有哪些标准”等问题,它会一边回答一边显示出具体相关政策或操作界面。

这款由中国人寿寿险南京分公司与南京市医保中心合作打造的全国首款AI医保服务机器人,从2022年正式上岗,不仅能解答诸如异地就医、宁惠保、医保退休、零星报销等问题,还能提供参保缴费、经办信息、定点医院等信息查询,更能在线办理异地报销、生育保险等业务,将日常超过总业务量60%以上的重复、高频、易错事项“一网打尽”。

小爱为全国首款AI医保服务机器人。

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创新之举,却是让大众省心的重要一环。

一直以来,从咨询到参保再到报销,每一环都让大众心有顾虑:到底需要哪些资料?是否会耗费很长时间?

为了让基层医保经办服务更快更省心,南京市医保局发布了《关于推进南京“15分钟医保服务圈”延伸服务工作方案》,而中国人寿南京市分公司积极响应,依托现有网点,高标准进行网点改造,进一步打通了基层医保经办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与之相关的还有医保自助机和医保健康小屋,均为南京市打造“15分钟医保服务圈”延伸便民服务点的重要布局。

这样一套政企协力的“组合拳”,精准击中市民需求:更高效、更便捷、更准确。而每当日常服务更快一步,市民则可少跑一步。

医保自助机让南京市民们的报销更快更省心。

如果说智能工具“小爱们”服务的往往是大众日常所需,那么“江宁幸福保”则解决的是大众之急,多为“雪中送炭”。

2023年,身处南京市江宁区的孙晓(化名)察觉到母亲的双腿肿胀,便带母亲前往医院检查,结果显示“有血栓,非常危险”。彼时,多位医生建议他母亲植入下腔静脉滤器,孙晓只觉“着急”。这并非一笔小花费,医疗费用总共为86,000元,医保统筹支付是28,000元,个人支付是24,000余元,大病支付是6,800元,自费26,000余元。但考虑到母亲的身体状况,孙晓只能果断作出决定,最终让母亲在江西省人民医院完成手术。

住院前夕,孙晓的父亲在一场社区宣传中了解到“江宁幸福保”,得知有无既往病史都可以参保且赔付比例一致,已享受医疗救助和困难人群大病补充的人员还有自费费用报销,并且医保内外都能报,符合门统待遇的参保居民有报销、罕见病用药还有再补充,便和孙晓商量购买。

孙晓将相关资料整理后提交,“江宁幸福保具体赔付了6,209.67元,很快就到账了”。而孙晓的母亲还身患高血压、高血糖等多项基础病,算得上医院的“常客”,“但有了江宁幸福保后,因为这些病再去医院都可报销。”孙晓称。

不仅是孙晓的母亲,家住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的王兰(化名)也受益于“江宁幸福保”。低保人员王兰不幸于2023年因脑动脉瘤住院治疗,治疗过程中还住了3天的重症监护病房,共花费了17.95万元。这笔就医费用原本会让王兰不堪重负,但幸运的是,当地慈善总会曾统一为辖区内的低保人群购买了“江宁幸福保”,加之特殊困难人群医保范围内的费用报销比例高,经理赔核算,其获得了2.39万元的医疗费赔偿,且王女士入住了3天重症监护病房,获得了540元的重症监护津贴,赔付金额合计2.44万元。

回溯“江宁幸福保”落地始末,是政企合力的一次成功尝试。

大量调研结果显示,随着居民生活及医疗水平不断提升,短板问题主要集中在城镇职工与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政策差异较大、医保范围外用药支出较大和支出贫困认定待遇较难三个方面,均可借助商业保险有效破解。

于是,2022年,江宁区委、区政府提出未来五年紧扣“共同富裕示范区”目标,着力推动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共同富裕体制和实现路径。江宁区共同富裕办牵头医保分局、人社局、民政局等相关部门和中国人寿寿险南京江宁支公司共同调研、科学测算,最终提出实施“江宁幸福保”项目。

“江宁幸福保采取了政府指导,特定人员由政府出资,个人自愿参保,商保机构承办的政保合作机制。”

据中国人寿寿险南京市分公司副总经理徐斌介绍,基于大量走访调研结果,“江宁幸福保”设计了两类针对性方案:一是困难群体保障待遇提标,集中体现帮扶低收入群体,提升医疗报销水平,做好共同富裕基本盘;二是全民保障方案整体推进实施,鼓励街道、企业、学校等机构为所辖居民、员工、学生集中购买,做大产品体量,提供更好保障服务。

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但变化已然发生。据中国人寿提供的数据显示,2023年“江宁幸福保”参保人群达7.8万人次,提供保险保障1716亿元;截至目前已有5000余人次符合理赔条件,可赔付总额1100余万元;困难群体、普通群体减负率分别达46%、33%。有效降低了参保人群的医疗费用支出。

无论是从日常服务环境着手的“15分钟医保服务圈”,还是紧扣“惠民性”保障的“江宁幸福宝”,实际上都是企业紧跟政府之策,协力为民的结果。可以预见的是,当医保与商保的组合形式更为紧密丰富,人民背后的那张安全网就能更广更稳固。

直面养老,小扶手撬动大难题

今年年初,郁国强家里多了个小物件。一个长约50厘米、直径约3厘米的白色扶手,被安装在了阳台通往露台的楼梯旁。

这方小小露台,是郁国强和妻子的“桃花源”。虽已年过七旬,但夫妻俩身体尚健,平日爱在露台种一些植物和蔬菜。然而,通往露台的楼梯没有扶手,虽然仅有三阶,但对夫妻俩而言,上楼愈发艰难,风险也与日俱增。所以,当郁国强从社区处得知,中国人寿寿险苏州市分公司在太仓市试点“守护夕阳”项目,为有老年人的家庭免费安装卫生间扶手,他立即成为第一批申请人之一。

小扶手备受老年家庭欢迎。

就是这样一根扶手,从今年开始,出现在江苏省太仓市上百个村社区的老人家中。它看起来是如此不起眼,以至于人们或许难以想象它可以预防多大风险。

“摔一跤对年轻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对各项身体机能下降的老年人来说却事关生死。”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第九届主任委员、北京医院教授于普林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老人跌倒常被称为“最后一摔”。

早在2016年,《中国老龄化与健康国家评估报告》中就指出,跌倒已成为老年人伤残、失能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47%的未受伤跌倒老人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无法站起来,跌倒后1小时以上的长躺,可能导致延迟救治。

而根据中国人寿寿险苏州市公司对相关医保数据的推算,苏州60周岁以上老年人骨折人数整体占比较高。除了对关节和骨骼的伤害之外,骨折还有可能对老年人造成血管神经损伤、脂肪栓塞、创伤性关节炎、周围脏器受伤,乃至失血性休克等各类并发症状。

正是因为留意到这一数据,中国人寿寿险苏州市公司从服务链条的末端着眼着手,创新推进“守护夕阳”项目,在老年人独自洗漱和沐浴的过程中提供所需的稳定支持,减少摔倒或发生其他意外的风险,同时进一步提升老年人的独立性和生活质量。

老龄化达30%的太仓市成为了第一批试点区域。短短几个月,一个仅有三名员工的政保服务队伍,踏破社区门槛。截至2024年4月末,太仓全市已安装扶手近300户,另有预约登记安装家庭近200户。而这并非终点,公司将通过3至5年的时间,将扶手安装覆盖苏州全市约200万老年人。

符合要求的老人家庭,经社区登记,会由专人上门安装。

当然,为老人安装扶手,也是撬开养老金融的一个发展契机。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老人通过中国人寿的工作人员了解到最新的老人险政策。正如工作人员所说,“安装扶手是为了减少老人跌伤风险,老人险是为风险进一步兜底”,如果说扶手为老人带去的是每一次“起身”时的安心,那么老人险则是更长期的保障。

据介绍,苏州市老年人意外伤害综合保险项目由苏州市民政局、老龄委牵头,中国人寿寿险苏州市分公司主承保,目前参保人数已近200万人。值得一提的是,正如通过小小扶手关爱老人于细微之处,在老人险的申请理赔环节,中国人寿也在政府的支持下,通过一个“小软件”解决老人们面对理赔一头雾水的大难题。

2023年10月10日,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苏州监管分局(原中国银保监会苏州监管分局)扎口推动、苏州市分公司直接参与并配合推进的苏州市商业医疗保险“一键式快赔”项目,成功接入苏州城市生活服务总入口“苏周到”App,正式上线试运行,保险消费者无需提交传统纸质资料,只需通过“苏周到”App注册,并实名登陆“商保理赔一件事”,即可完成理赔申请。

一个最近的案例是,71岁的钱兰(化名)于2024年3月30日不慎摔伤入院治疗,4月4日康复出院。中国人寿寿险苏州市分公司的工作人员在了解到该情况后,第一时间核查发现她是苏州市老年人意外伤害综合保险项目的被保险人,工作人员便指导钱女士于4月17日通过“苏周到”手机App发起“一键式快赔”申请,赔付金836.94元于申请当天2小时后到账。

据中国人寿寿险苏州市分公司总经理卞武军介绍,截至2024年4月末,中国人寿寿险苏州市分公司已成功办结“一键式快赔”项目理赔828件,赔付总金额25.31万元,从理赔资料提交成功到赔款到账平均用时0.71天,较项目运作之前的赔款到账时效(1.27天)缩短了44.1%。

毋庸置疑的是,发展养老金融已经成为国家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指引。而作为保险业的“头雁”,中国人寿之所以能够率先捕捉到银发之需,迅速对政策予以响应,关键在于其深耕养老难题已久。

国寿嘉园·雅境社区依水而居,将景观、建筑、人居相融合。

自2011年起,中国人寿大力健全康养生态圈产业链,构建以健康管理、医养康养服务为核心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已在天津、苏州、成都等13个城市启动14个养老项目,建成和在建养老床位数达8700多张。其中,仅国寿嘉园各养老社区2023年入住人数就较年初增长超200%,

5000平方米的苏式园林内,绿植高低错落,花卉树木品类繁多,绿头鸭和黑天鹅在悠闲戏水;从医疗静态服务区,到积极干预老年人认知症的记忆守护室,再到养老护理培训沙龙……

走进“国寿嘉园”各个养老社区,都能窥见中国人寿在养老项目上的用心,也不难看出其对银发群体需求的细致观察从何而来——通过对养老社区的近距离接触,中国人寿得以了解老人们真实所需,便能反哺其相关产品的优化和布局,从老年人的视角出发,打磨好改造细节,从而全方位改变养老困境。

对个体而言,适老化改造是局部的“微建设”,但对整个社会而言,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或许,当中国人寿不断给出具体路径,就如同打造出一个个“扶手”,从而让社会各界借力于此,更精准地直面养老问题。而当“扶手”越来越普及,社会便能更轻松可靠地托举亿万老年人的幸福生活。

七十五年风雨兼程,仅仅是从“民生”二字出发,也足以看出中国人寿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坚定步伐。为了成为行业“压舱石”、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中国人寿也不断寻找新的发展动能。比如,发挥保险、投资、银行协同发展的优势,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化解融资难题,助力小微企业增强发展活力;积极开展公益慈善事业,通过中国人寿慈善基金会、广发希望慈善基金以及各地分支机构坚持不懈投入救灾、助学等活动……

伴随着一次次的自我突破与颠覆,中国人寿逐时代之光,早已枝繁叶茂。但细剖中国人寿生长出的每一根枝叶,仍能看见 “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脉络。

网络编辑:kuangyx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