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王倦:剥开《庆余年》第二季

“范闲的出现(身份)是儿子,但也是棋子,范闲的作用非常明显,就是一块磨刀石。”

责任编辑:刘悠翔

剧中范闲与太子、众朝臣。资料图

时隔五年,剧集《庆余年》播出第二季。第一季的火爆提高了观众的期待值。

改编大热作品,编剧会被冠上一种责任——“给书粉一个交代”。编剧王倦也一样,在整个剧集的播出过程中,他需要和作品一起面对市场、面对观众。名字中的“倦”字何来?“真就随便起的。”王倦笑道,“如果用真名写戏,被人骂会被找到。”

王倦是理科生,早年学编程,工作之后跳到另外一个环境,走了设计的路。如今成为编剧,在王倦看来有难度,但是还好。这源于他从小对于文字的兴趣。喜欢看各种书,自己也爱写。真正接触影视化,他要面对的工作是修改台词、铺陈节奏、构建剧本……

理科思维给到他的优势,大概就是人物在哪里出现,何时该有回应,每条线的发展节点是怎样,无论如何错综复杂他都不会忘掉。“这不算逻辑,已经是一种本能了。”

《庆余年》原著中有很多名场面,在王倦看来,《庆余年》系列剧集真正的精彩之处不在那些武打、博弈甚至古今反差上,而是每个人物突然展现了各自隐藏那么久的另外一面时,“本质上还是人物状态的变化”。

这一季,“找自己”

南方周末:《庆余年》第一季最后把主角范闲写“死”,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王倦:因为第一季需要有个打点,这一打点也是想给观众留一个比较大的悬念。同时他的假死也算是把矛盾推到一个高点,这样的话第一季还是比较完整的。

南方周末:原著将近400万字,这个底料已经很丰厚了。在影视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出什么改动才能完成电视剧?

王倦:可以用滕梓荆这个人物来举例。对这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