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何不与没礼貌的发小绝交?谈谈春秋礼崩乐坏与早期儒道关系

某种意义上来说,孔子对这些自放于礼法之外的隐士,具有一些“理解之同情”,愿意聆听他们发出的信息,但却不能同意和接受他们的观点。逃避、戏谑、嘲讽、隐藏,都可以得到理解,并且也具有某种观念的批判性,但这些却不能解决真正的现实问题。

责任编辑:陈斌

《论语·宪问》: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逊)弟(悌),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原壤,是一个放任于伦常礼乐之外的狂士,也是孔子从小的玩伴,而且两人之间保持了几十年的相处关系。

《礼记·檀弓下》记载,原壤是孔子的发小,他母亲去世后,孔子帮他制作棺外的椁室,他一点也不悲伤,还登上母亲的寿材,高歌“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嘲笑孔子的手“卷卷然而柔弱”(孔颖达的疏解),说孔子的手像女人。弟子们都觉得原壤太过分,要求与之绝交。但孔子却认为,既然是发小故人,如果没有大奸大恶,也没必要绝交,由他去吧。由此可知,孔子以一种友谅忠恕的宽厚态度来面对这位故人,而原壤却完全不拿伦常礼仪当回事。

这次,孔子又遇到原壤装疯。他见孔子来了,便立马摆出一个最没礼貌的“夷俟”姿态来迎接。夷俟即蹲踞、箕踞。

考古学家李济先生根据考古资料谈到,在殷墟出土的石质人像,蹲踞、箕踞的远比正规跪坐为多。这表明在殷商时期,无论是神是人,平民或贵族,都习惯于夷俟的坐姿。

认为箕踞为不恭敬之态,是一种周人的观念。从周人那里发展出的公共正式场合坐姿礼仪认为,只有跪地而坐,双手恭敬地放在膝盖上,才是一种礼貌(李济:《跪坐、蹲踞与箕踞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