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根思连”:“仗该怎么打,兵就怎么练”

“我们就是要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然后转化到日常的训练和生活中,才能在战场上得以保存。复杂条件下的现代战争如何去打,我们不仅要利用好自身的装备,也要去研究琢磨那些能够为我所用的装备和技巧。”

“只有为连旗增光的义务,没有给连旗抹黑的权利。”入连这一天,这句话就刻在了每一名新兵的脑海深处。

像这样的战术动作、战场侦察等改进措施,“杨根思连”总结梳理了三百多条,汇集成了“实战应用措施”,供官兵学习。

责任编辑:姚忆江

“杨根思连”官兵正在进行排进攻演练。季鹏/摄

“杨根思连”官兵正在进行排进攻演练。季鹏/摄

时至今日,付东旭依然记得2019年国庆高擎“杨根思连”战旗在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时的心情。

“当指挥员下达‘向右看’的口令时,头猛地一甩过去,泪水就止不住在眼眶打转,我完全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付东旭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那一刻,我感觉我不是一个人,我的身后挺立着连队成立以来所有浴血奋战的官兵。”

74年前,老连长杨根思和其他战斗英雄代表一起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参加了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国庆典礼。

国庆阅兵上的高光时刻,是付东旭近三个月苦训熬出来的。

当时,全军共120面战旗参加先期集训,但最后只有100面可以接受检阅。接受训练的120名擎旗手都是全军荣誉连队选出来的标兵,一群佼佼者同台训练,稍不努力,就会被淘汰。

“今天训练不努力,明天替补做兄弟”,这是付东旭每天都能看到的标语。每一次站在训练场上,他都会告诉自己,“这里就是战场,我不能给连队丢脸。”

参与国庆阅兵,只是陆军某合成旅“杨根思连”诸多荣誉的一个缩影。

诞生于闽东革命老区的“杨根思连”,曾在抗美援朝战争长津湖战役中,担负坚守小高岭阵地的重任。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时任连长杨根思发出“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带领官兵连续打退敌人8次进攻,阵地上仅剩他一人时,毅然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

1951年5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把该连命名为“杨根思连”,这也是我军一支以特级英雄连长命名的红军连队。

步入和平年代,“杨根思连”官兵传承“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扛起英雄连队的战旗,闯塞北、上高原、出国门,练兵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打仗要有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平时准备的细一点,战时胜算就多一分。”这是连长仇安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除了常规的武器装备、战备给养等物资器材,“杨根思连”官兵的战备包中,有很多不起眼的“小玩意”,如胶带、指甲刀等生活常用品。近两年来,他们还将充电手电筒和剃须刀更换成了安装电池的。

“这些小物件看似和战场没有什么关系,有时候却能够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排长张赛浦说,这些改动都是受当前国际局部军事冲突启发。

“遇到光滑的建筑,炸药包没法固定,胶带就变成了至关重要的战备物资;将烟盒上面的锡箔纸和电池正负极连接,达到一定温度后锡箔纸会自燃,就可以用来生火。”张赛浦解释说。

相关设施、物资、器材的更新,是“杨根思连”的独特创新。

2023年,上级准备翻新“杨根思连”宿舍楼。考虑到官兵日常训练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