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沁鑫:苏轼是个觉悟的人
“我们做中国知识分子的戏,像大知识分子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想起他们都是才情横溢。所以往往就是在才情上特别下功夫。像苏东坡就会想到他还有生活小窍门,还有食谱,就觉得要在他人生的丰富性上去想办法。”
责任编辑:刘悠翔
深陷戏剧世界的田沁鑫,为了找准一部戏的格调,会反复不断地推翻、重来。成名作《生死场》前后酝酿了三年,《北京法源寺》写了13稿,“每一稿都不一样”。
《苏堤春晓》临排练前一个月,田沁鑫再次决定推翻原有的结构。她从中国传统戏剧的写意精神中汲取灵感,“似非而是,似是而非”,将喜剧式的插科打诨,贯穿于历史正剧之中。第一场戏设在朝堂,苏轼不谈政事,偏要和宋神宗聊字句的平仄、押韵、开合,转而聊到人间的是非——苏轼的政治理想、北宋松弛的官场氛围,就这样直接地展现出来,“我那天写剧本的时候一气呵成,张嘴就来了,这个就到位了”。
《苏堤春晓》第三场戏设在黄州,苏轼在此迎来他的创作高峰,全剧的情感氛围也由此进入高潮。戏中,苏轼守着“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小舟,做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一场梦。梦里,宋神宗、王安石、司马光轮流接过“竹杖芒鞋轻胜马”的竹杖,在滔滔江水前尽诉衷曲。大江东去,苏轼就此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们分别,“这个就非常的像苏东坡当时写的这些诗句一样,这么荡漾的一种气质”。在2024年4月的北京首演上,《苏堤春晓》九场均座无虚席,观众无不被这部戏的盛大、精彩与梦幻所深深打动。
话剧出身的田沁鑫,很“越界”,在《典籍里的中国》《故事里的中国》将话剧舞台搬进了电视综艺节目,《抗战中的文艺》作为舞台剧,却拍出了民国老电影的质感。利用沉浸式戏剧的形式,《抗战中的文艺》直接在舞台上建了一座现代文献博物馆:“我希望真有这么一座博物馆,走进去了以后,我们在大厅里面能看到很多不同的年代的一些记录、一些文献,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有屏幕,比如二楼就挂着那时候抗日战争时候的影像资料,我当时脑子就是这样想的,所以我们就会看到。”
将历史文献搬上舞台,成为了田沁鑫一贯的创作传统。《北京法源寺》中,谭嗣同夜访袁世凯的一场“戏中戏”,即取材自《袁世凯日记》,“历史有时候确实比我们主观臆断的一些所谓的创造要更加精彩”。
在赴深圳参加第20届文博会前夕,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接受了南方周末采访。她在受访时表示,自己相信平行世界的存在,相信与笔下人物的心灵交汇。她在萧红故居和萧红聊天,“我很感激你,也很心疼你”“受才气所累,也同时给她成就了很多;但同时也是在情感上,由于过于单纯,带来了很多人生的这个遭际”。要是见到苏轼,她当场就会落泪,“我会说我很爱你,非常非常爱”“老人家非常温暖,然后太有才华了,还有很大的胸襟。不是说像我们简单的说以苦为乐,我觉得他能淡化苦难的能力很强,他去黄州、惠州、儋州,每一个地方他都能迅速找到他的落脚点,然后安住当下,也是个开悟的人,了不起”。
2024年5月24日,田沁鑫将现身深圳第二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并参加相关活动。
“我们想做首部国家话剧院的文献剧”
南方周末:《抗战中的文艺》缘起是怎样的?
田沁鑫:《抗战中的文艺》由秧禾之文工作社担任编剧,他们两个戏剧编剧写了8万多字交上来的,确实资料非常翔实,而且他们是以一个文献剧的方式来做,下了很大的功夫。
从2001年国家话剧院正式成立到2023年,都没有做过文献剧,所以我们想做首部国家话剧院的文献剧。
两个作者真是很爱看书,我上他们的工作室的时候,也挺震惊的,抗战中的各种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