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5万篇笔记背后,是年轻人投资未来的方法论

在大厂工作三年,吴恬挣着比大部分大学同学更高的工资,却也失去了更多的休息时间。

因为工作需要,她经常熬夜写方案、改PPT,出差也是说走就走。即使她总是想办法挤出时间去健身、运动,但仍感觉这两年为赶工作对身体的消耗,正开始一次次以不同的方式提醒自己。

她总觉得有些疲惫,以为多休息就能缓解。前一阵子,她的眼睛长出麦粒肿,双手发痒脱皮。她吃了些药后症状并未缓解,这才到医院详细检查。幸而诊断的结果是工作压力大、作息不规律导致的免疫力下降。但这段经历给她敲了一记警钟。她回想起公司里有同事生了一场大病,花掉了多年辛苦工作攒下的积蓄的事情,意识到应该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避免将来陷入和同事一样的漩涡。

经过一个多月与朋友、同事的交流,自己上网了解相关建议,咨询专业人士,这位90后最终决定在自己五月份的生日前给自己送上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以购买保险的形式“保障未来”。她给自己购买了医疗险、意外险、重疾险,还决定再看看养老险。

“谁知道未来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故呢?”吴恬这样向朋友解释自己的购保行为,“我想给未来的自己一份面对不确定的底气。”

加班成为很多城市年轻人的常态。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年轻人主动种草保险

在社交网络上,和吴恬一样主动“种草”保险的年轻人不在少数,有人甚至将其视作90后“活明白”的第一个标志。

他们乐于花费业余时间详尽做保险功课,也积极在社交网络上寻求投保建议。小红书上,关于保险的笔记超过335万篇,“人生第一份保险怎么买”“20多岁买什么保险”等热议话题下,不乏主动求助和热心提供建议的年轻购保人。

实际上,购保年轻化早已成为趋势。复旦发展研究院在2020年发布的《城市新中产保险消费生态报告》显示,80、90后保险购买占比越来越高,2019年,80、90后新增保单已占48.9%。当他们开始成为社会和家庭的中坚力量,需要直面来自健康、工作、养老、育儿等多方面压力,保险成为防止生活失控的重要防线。

随着互联网保险发展的成熟,购保人群中也开始出现更多Z世代的身影。CBNData数据调研显示,超过60%的Z世代人群拥有2份及以上的保险。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人间清醒”的Z世代更早意识到通过保险保障自身生活的重要性。

图片来源:《Z世代的“底气”——2022年新青年互联网保险服务体验趋势洞察》

相对于80、90后,独立而富有个性的Z世代对保险的需求逐渐多元化,且对新兴险种抱有极大开放性。CBNData调研发现,98%的Z世代消费者表示愿意尝试新险种,其中宠物险、视力健康险、医美保险、滑雪意外险等创新险备受青睐。在关心自己和家人健康的同时,他们同样会为“毛孩子”和潮流兴趣爱好做好保障工作。

保险,缘何成年轻人刚需?

作为舶来品,现代保险业在中国起步较晚,初期发展过程中,曾因消费者保险认知缺乏、“人情单”现象泛滥等,使得大众对保险的认知长期存在负面印象。中国人长久以来的储蓄习惯与新生的保险意识之间也曾出现矛盾。而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与年轻人风险意识的提升,保险曾被蒙上的灰色外衣也逐渐滑落,并开始被年轻人赋予“刚需”属性。

根据CBNData调研数据,健康保障是年轻人购保的首要考量要素,超过七成用户将购保作为健康保障的重要手段。

一个现实是,比前辈更早端起保温杯的当代年轻人,更“脆弱”,也更“惜命”。“我伸个懒腰,脖子扭了……”“刷短视频憋笑,鼻动脉笑裂了,血止不住被送到医院……”词条“脆皮年轻人”的走红虽调侃意味明显,却也侧面折射出年轻群体在健康方面的困扰。《金融时报》数据显示,过去30年,80后、90后年轻群体癌症发病率增加的速度要高于其他任何年龄段。

疾病年轻化的趋势,推动着他们在人生早期便积极为自己寻求保障。在被确诊为“低度恶性皮肤肿瘤”后,26岁的方芳不厌其烦向朋友重复“趁年轻,赶紧买保险”。作为一名ICU的护士,方芳见过太多没有钱治病而被家人放弃的例子,因此很早就给自己和家人都买上了保险。

“非常不幸而又万幸的今年,我发现自己身上长了东西,刚确诊后保险就给我赔付了,这样后续的医药费我就不担心了。”方芳说,自己有点后悔没有多买一点重疾险,但也很庆幸还有保险托底。

和方芳一样,李一涵也选择用保险给自己的人生托底。在28岁生日前一天,李一涵决定投一份养老保险作为自己的生日礼物:每年强制储蓄5万,存满15年,55岁时可以每年领6万多元。李一涵说,这是她给自己买的第一份养老保险,但不会是最后一份。

“现在身边的人都在聊老龄化、少子化的话题,我还没结婚,也不知道以后会怎样,以前想到未来我会很焦虑,但这份保险合同带给我的安全感,非常大!”李一涵说。当就业压力大、养老负担加重等社会压力袭来,通过保险提升自身安全感正在成为当下年轻人对抗emo的重要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年轻人而言,保险所具备的价值属性比以往更为丰富。《2022年中国互联网保险消费者洞察报告》显示,90后更容易因为进入人生新阶段、热点事件以及给家人送礼物而购买保险,其中因开始规划未来而购保的占比是所有人群中占比最高的。这意味着,相比前辈们,这届年轻人“规划未来”的意识更高。

图片来源:《2022年中国互联网保险消费者洞察报告》

除了公众的保险需求不断提升外,保险行业本身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态势也为年轻人主动“种草”保险提供了滋养土壤。近年来,在监管部门大力推动下,保险行业回归保险保障功能的步伐在加快,开始从高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发达的社交媒体不断打破行业与公众之间的信息差,乐于追求新事物、对外界变化敏感的年轻人也在帮助社会大众重塑对保险的正确认知。

与中老年消费者相比,年轻人更多会从内容类UGC平台了解保险产品,因为他们认为在该类平台上能看到真实使用者的反馈,帮助他们更加客观地了解产品。

图片来源:《2022年中国互联网保险消费者洞察报告》

如何加入这项能够穿越周期的未来投资?

从80、90后到Z世代,一代代年轻人的主动选择让保险真正的价值得以清晰展现在大众面前。

不同于所有日常的购物消费,保险的特别之处在于买的时候不需要,需要的时候买不着。小红书博主博叔认为,按照人生阶段来划分的话,普通人一般在家庭形成期和成长期具备购买保险的资格和条件,但大概率使用保险的阶段会是在家庭衰老期。

这种购买与使用时间上的错位,也让保险既是一项日常的家庭消费,同时也是一份面向未来的特殊投资。

事业有成的某网红经纪人曾在一档节目中提到,自己最后悔的事就是,在患了糖尿病后才意识到要买保险,结果却发现很多保险她已经不能买了。

的确如此,保险推动年轻人预先谋划养老问题、引导健康人群为疾病兜底,它保障的是生活中不幸运发生的概率。

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可以穿越周期,超越个人能力,为我们一生中的不确定事件,提供确定的财务安排。在无数关于“规划未来”的设想中,保险正在成为一个获得共识的高频词汇。

此前,南方周末联合阳光保险针对“投资未来”在北京街道上开展了一个小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无论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在职场中摸爬滚打的打工人,管理一家大小的全职妈妈,还是已经实现人生目标的公司高管,都肯定了在经济、健康等多方面“提前规划”的重要性,其中的一项重要手段,便是根据家庭所处的不同生命周期、不同收入情况、不同实际需求,购置相应的保险。

关于如何“投资未来”看看他们怎么说

第一,明确保险需求和目标,根据自身家庭所处生命周期进行针对性购买。在我们听到或看到的一些“退保”案例中,不少人正是因为前期了解不充分,或者跟风购买了不适合自身的保险。他们并未了解到自己购买的保险产品的功能,也不清楚自己的保障缺口是否补全,甚至重复购买了同一类保险,造成了隐性的财务负担。

然而,对于普通人而言,理解保险本身就具有一定门槛,如何根据自己或家庭所处的阶段,以及自身的需求合理参保则是更大挑战。为此,阳光保险推出了通俗易懂且保障齐全的适应不同人群的差异化保险产品体系——“三五七”产品体系,旨在通过筛选出保障需求中的“最大公约数”,更高效、清晰地为不同生命周期中的不同人群提供必要保障。

第二,选择那些正规、有实力、口碑良好的保险公司进行投保。在选择前,充分挖掘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核心偿付能力、资质评级等方面的信息,避免后顾之忧。

第三,定期检查和调整保险计划。保险不是一次性的投资,而是长期保障和规划过程。只有根据自身需求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和补充,才能确保保险计划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在不确定性成为确定要素的当下,个人力量或许无法对抗周期,但我们可以选择依靠外部工具加以平衡。

我们看见,以年轻人为代表的“生活主理人”开始通过保险为自己加注通向未来的信心,寻回人生松弛感。在这项面向未来的投资中,保险撬动的,不仅是面对风险的底气,更是美好生活的价值筹码。

你会如何规划未来,如何把握美好生活呢?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测试,看你是否是未来规划大师。

点击链接,看看你在未来规划大师的第几层。https://xb.fatangmedia.com/pro2024/05/guihua/index.html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文中观点不对市场走势构成任何保证,历史业绩不保证未来表现。提及行业、基金等不构成任何推介。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