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达尔文的大胡子说起:胡子到底对谁有什么用?

浓密的胡须给人成熟可靠的印象。一个澳洲科研小组就发现:当女性想要一段浪漫的恋爱时,留着胡茬的男性较受欢迎。但如果女性是在选择长期婚姻对象,面部毛发越多就越受欢迎。如此说来,达尔文的妻子希望他蓄须时,无意中也怀着对家庭美满安定的期盼吧。

责任编辑:陈斌

1866年,植物学家约瑟夫·胡克在出席英国皇家学会的会议时,碰到了一个陌生的大胡子。仔细辨认后才发现,此人竟然是多年好友、生物学家达尔文。因为蓄须改变了他的脸型,才让胡克没能一眼认出老友。

原来,达尔文从1862年开始,突然蓄起了长髯,并深居简出。他蓄须的原因,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受皮肤炎症困扰,所以才减少露面,并且不再剃须以减轻皮肤刺激,也用胡子来掩盖脸上的斑点;另一说法以达尔文写给儿子的家信为据,认为是达尔文的妻子要他留胡子,因为这样“更有男性气概”。而这一时期的他,也正好在忙着写一部和“胡子”关系密切的著作。

实际上,从达尔文开始,胡子就是个让学者们伤透脑筋的问题。几百年来,他们反复捻须深思:胡子到底有什么用?为何不同族群有着浓密程度大异的胡子?1871年,达尔文完成了著名的《人类起源与性选择》,提出人类是由已灭绝的古猿进化而来。同时在书中系统阐述了他的“性选择”理论,推测雄性智人的胡子,和孔雀尾巴的逻辑是一样的。

1854年,下巴刮得很干净的达尔文(45岁)

一脸长髯是很多人印象中达尔文的经典形象,其实直到50岁之前他都没有蓄过须,总是把下巴刮得很干净。图为1868年的达尔文(59岁)

一脸长髯是很多人印象中达尔文的经典形象,其实直到50岁之前他都没有蓄过须,总是把下巴刮得很干净。上图为1854年的达尔文(45岁),下图为1868年的达尔文(59岁)。

欧洲从中世纪以来推崇剃须,直到达尔文出生之际,西欧还不流行大胡子。但是等到他中年以后,正好赶上了19世纪中后期的大胡子风潮。达尔文本人的蓄须也推动了这一风潮形成。图为这一时期英国男性胡子大全。

欧洲从中世纪以来推崇剃须,直到达尔文出生之际,西欧还不流行大胡子。但是等到他中年以后,正好赶上了19世纪中后期的大胡子风潮。达尔文本人的蓄须也推动了这一风潮形成。图为这一时期英国男性胡子大全。

这场蓄须风潮中,一种名为“海象胡”的粗犷大胡子,在当时的欧洲上层和知识分子中颇为流行,一直风靡到20世纪初。德皇威廉一世和德国宰相俾斯麦都留着海豹胡,它因形似海象胡须而得名。这甚至影响到了中国的北洋军阀,袁世凯、段祺瑞、张作霖、曹锟等大军阀全都留起了海豹胡。

留着海象胡的德国哲学家尼采。

这场蓄须风潮中,一种名为“海象胡”的粗犷大胡子,在当时的欧洲上层和知识分子中颇为流行,一直风靡到20世纪初。德皇威廉一世和德国宰相俾斯麦都留着海像胡,它因形似海象胡须而得名。这甚至影响到了中国的北洋军阀,袁世凯、段祺瑞、张作霖、曹锟等大军阀全都留起了海像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