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崩溃的开启:董卓是怎样走上历史舞台的?

这些人为什么要宣布讨伐董卓呢?道理很简单:我要讨伐董卓,董卓把持着朝廷,那么我当然也就不用再服从朝廷的命令。我是这个地方的行政长官,宣布讨伐董卓之后,本地的事情就一切我说了算,不用再等朝廷指示了;本来,本地的赋税大头要上缴给朝廷,宣布讨伐董卓之后,这钱我就揣兜里了。

所以这个时代,传统说法就是所谓“王纲解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好多地方本来就憋着想要自治,董卓只是正好给了他们一个由头而已。

责任编辑:陈斌

《三国演义》讲了汉灵帝死后,东汉朝廷一系列变故。

大概情节,汉灵帝驾崩,留下两个儿子。

大儿子刘辩,何皇后生的,何皇后的哥哥何进掌兵权的,绝大多数宦官,也是支持刘辩的;小儿子刘协,也就是未来的汉献帝,汉灵帝的妈妈董太后带大的,宦官蹇硕,就是叔叔被曹操打死的那个,支持刘协。

斗争的第一轮,十常侍表态支持何进,于是何进胜出,杀了蹇硕和董太后,刘辩顺利即位,史称汉少帝,刘协则被封为陈留王。

接下来,何进和十常侍之间,又有了激烈的斗争。何进身边,一个关键人物,是出身于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的袁绍。

袁绍劝何进把宦官杀光,何进犹豫,尤其是何太后不同意。袁绍给何进出主意,您可以召集地方上的军事力量,让他们进逼洛阳,要求杀宦官,太后就让步了,就会同意诛杀宦官了。

当时,包括曹操在内,很多人都认为多此一举,何进不听,召包括董卓在内的各路军阀进京。

宦官得到消息,请太后召何进进宫,说您给我们向大将军求个情吧。太后同意了,何进于是被召进宫。进宫就被十常侍杀了。

发现何进遇害,袁绍、曹操大开杀戒,到处杀宦官,很多胡子长得少的,也被误杀了。宦官们带着小皇帝出逃,而这个时候,董卓到了,带着西凉二十万大军,完全控制了局势。于是,接下来就进入了董卓专权的阶段。

为何召董卓进京?

《三国演义》讲的这段故事,大体忠于历史,就是有点把问题简单化,忽略了很多变数。所以给人感觉是何进很蠢,居然傻乎乎就进宫了,竟然没想过十常侍可能会想要杀自己;袁绍也比较蠢,出了召董卓进京的糊涂主意。

《三国演义》还突出了一些曹操的戏份,显得还是曹操最高明:召董卓进京的时候,他反对;何进想要进宫,他出主意说,应该把十常侍先调出宫来,如果听了曹操的,何进也就没事了;何进死后,局势混乱,曹操一边在宫里救火,一边请何太后主持大局,显得政治站位最高。

实际上如果仔细读那段历史,恐怕不得不说:一般人未必比何进高明,几乎肯定不如袁绍高明,曹操呢?他此时还是袁绍的小兄弟,在这一段历史中,其实没什么重要表现。

汉灵帝刚死,宦官蹇硕就想把何进骗进宫里杀掉。但是何进很警觉,他在蹇硕身边也埋伏了人,第一时间得到情报,所以没有进宫。

然后何进和十常侍之间又一串秘密往来,十常侍决定抛弃蹇硕,与何进合作。——宦官也不是铁板一块,所谓十常侍,是十二个大宦官,但是不包括蹇硕,《三国演义》给搞错了。

但接下来,何进、袁绍的同盟,和十常侍的冲突还是不可避免。

《演义》开头,用非常简略的文字,介绍了东汉末的党锢之祸:


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及桓帝崩,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共相辅佐。时有宦官曹节等弄权,窦武、陈蕃谋诛之,机事不密,反为所害,中涓自此愈横。

毛宗岗在这里批了一句:“将说何进,先以陈、窦二人作引。”确实,何进、袁绍的合作,有点像窦武和陈蕃的合作:何进是外戚,窦武也是外戚;袁绍是名士领袖,陈蕃也是名士领袖,袁绍和陈蕃还都是汝南人。

所以袁绍觉得有必要吸取上一次的教训:上一轮斗争,窦武本来是可以赢的,但是来自西北地区的名将张奂,当时刚好在洛阳,他站在了宦官一边,窦武就输了。

所以这次防患未然,咱们行动之前就把边防军给笼络好。那个张奂,还是董卓的老领导,董卓一定程度上就是继承的张奂的势力,所以事先把董卓给拉过来。

董卓会不会反客为主?袁绍也是考虑到了:第一,他们袁家四世三公,董卓可以算是袁家的故吏,在他们家手底下干过,按照当时中原官场的风气,背叛老领导是非常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