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视角”:传统经济学关于“过剩”的解释忽略了什么?
在自由市场经济中,对具体的个人或企业来说,会有投资失误,错估了需求而导致产能闲置,但全行业或系统性的“产能过剩”一般不太可能,因为所有人一致犯错当是小概率事件。而如果出现系统性的产能过剩,无非两个主要原因,一是产业补贴政策,二是货币超发通货膨胀。这两个原因都不是市场行为,而是政府行为。
责任编辑:陈斌
最近,“产能过剩”成为了很多人讨论的话题,大家都在说,但是可能很少有人对“产能过剩”这个概念本身做一个准确的辨析。大多数人对“产能过剩”的概念,停留在企业过度投资,某种产品的生产能力超过了市场需求的现象上。这个理解不能说错,但仅仅停留在了表面。
对“产能过剩”的这种理解,来自传统经济学。传统经济学对价格形成的解释是基于均衡理论的,也就是,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发生在一个均衡的价格水平上,而所谓的均衡价格就是需求量正好等于供给量的价格。反映在最常见供需关系示意图中,就是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所对应的价格,也叫作市场出清价格。
在均衡价格水平上,市场不存在过剩或短缺。而如果供给偏离了那个均衡点,供给量远大于需求量,这个时候就会出现“过剩”。很明显,传统经济学在这里有一个隐含的“总量思维”,使用的是交易双方之外的“上帝视角”,所以才会用一种观察物理实验一样的视角来观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