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导演滕丛丛:不希望创作一些老生常谈的内容

“在信息没有那么发达的时代,我们是如何去感受一棵树、一阵风、一朵花的?”

责任编辑:刘悠翔

根据李娟同名散文集改编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剧照。剧组供图

导演滕丛丛踏进戛纳卢米埃尔厅,第一感觉是神圣。这里是电影人心目中的艺术殿堂,通常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电影首映也在这里。

法国当地时间2024年4月7日,滕丛丛执导的剧集《我的阿勒泰》在这里进行全球首映,这是首部入围戛纳电视剧节主竞赛单元的长篇华语剧集。

卢米埃尔大厅的放映仪式感很强,主创进入厅内首先会接受所有观众的掌声,映后则继续享受他们的欢呼。“大家鼓掌的时候,我觉得再苦再累,或者说走再多的弯路,它都是值得的。因为作品面对观众的那个成就感,可以支撑我好多年。”滕丛丛告诉南方周末。

在导演界,滕丛丛算是一位资历尚轻的创作者。2019年,她自编自导的首部电影《送我上青云》上映,随后该片入围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导演处女作奖、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导演奖。

至《我的阿勒泰》上映前的中间这几年,她也没闲下来。买了《我的阿勒泰》版权之后,她写剧本、选角、采风、拍摄,需要投入的事情太多,工作已然融进她的生活,但她享受创作。

“我觉得我人生最大的一个幸运就是我喜欢做的事情,恰巧是我的收入来源,所以我在创作上是没有任何怨言的,创作的整个过程都很兴奋。”她告诉南方周末。在她看来,“日常的积累也是创作素材的积累”,她“不希望输出的是老生常谈,是特别没有意义的(内容)”。

有这样的想法,《我的阿勒泰》自然也流露出某种创新气质,它是少有的由散文集改编而来的剧集,只有八集,总时长约300分钟,运用的却几乎是电影级别的视听语言。在滕丛丛的镜头里,有新疆阿勒泰广袤辽阔的自然风景、当地牧民的点滴生活。拥有文学梦想的少女李文秀与开小卖部的母亲张凤侠、牧民儿子巴太之间风趣美好的相处画面也被一一呈现。

剧中的李文秀。剧组供图

“它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故事”

南方周末:之前看过你的《送我上青云》,今年是这部《我的阿勒泰》。《我的阿勒泰》原本的计划是一部电影吗?怎么变成一部剧的?

滕丛丛:其实我也是一个很年轻的导演,在别的产业可能不算年轻了,但在导演界算很年轻的,我的创作经历中可能只有电影那一部分。我从来没有拍过剧,人生规划中也没有拍剧的打算。所以我买到版权之后,第一想法就是做一部电影。

我写过一个电影版的大纲,当时因为疫情原因,产业没有那么好,环境对文艺片来讲其实也不是那么好,大家就算有一点钱,也希望它是一个商业片,可以回本。

我不觉得《我的阿勒泰》要做成一个情节冲突很强的商业片,在这样的考量下,我觉得做剧集会比较稳妥。

《我的阿勒泰》原著的优点在于它有很多鲜活的人物和一个很好的背景。如果是商业片电影,强情节是必需的。我觉得剧集的话,有一个好的人物、好的背景架构比较重要,就好比很多美剧,得益于鲜活精彩的人物和架构,之后可以拍五季、十季,一直拍下去,所以我觉得它具备一个做精品短剧的原著基础。

南方周末:你是怎么发现李娟的?

滕丛丛:我在书店买的书啊。那个时候看到这本样书,就打开,看完之后又陆续看到很多她的书,就买了这一本书的版权。从读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