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过后,中国制造业或能实现跨越发展
这个时候对中国企业来讲就是一个机遇,在高端产品销路不好的时候,再一次推出廉价商品占领市场。所以我呼吁企业赶快改变市场战略,生产实用型的产品。
责任编辑:邓瑾 助理编辑 温翠玲
——专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
我认为当前是中国继续扩大进出口的最好时机,是吸引外资的最好时机,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好时机。
如果我国经济复苏首先是外贸先复苏的活,那么浙江一定是在各省中最先复苏的。
经济危机之后,中国的制造业在某些领域甚至可能超过发达国家。
魏建国 图/CFP
南方周末:上周五公布的3月份外贸数据显示,中国的进出口仍在下跌,已成为今年保八的最大变数。您过去长期负责外贸工作,您的观察和建议是什么?
魏建国:为什么中国的出口会下滑?是因为机电产品不好销了,而我们的出口里面70%到80%是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这些产品主要出口到欧美,这两项下滑也导致了出口的整体下滑。
除了欧美,中国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下滑幅度并不大,其中对非洲的出口还在增加。
据我了解,3月份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止跌回升,其中服装、家具、鞋类、箱包以及部分家用电器的出口均呈现正增长,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更多地购买本国不生产的低档商品,而这些低档商品其它发展中国家又没有能力生产,因此订单又回到中国。
通过最近在东莞、深圳、上海等地的调研我发现,目前能够维持工厂运行和发展的是自主品牌产品,国内国外市场都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反而像西门子、飞利浦等贴牌、定牌生产的产品下降很大。
所以,怎么才能保出口?我认为经济困难的时候,人们对鞋、帽、箱包、领带等日用品的需求都是上升的。大家不吃肉了,就吃点土豆,不吃面吃馒头,这叫“土豆效应”。另外,经济困难,汽车不想买,就买一些化妆品、娱乐、卡通玩具等,这就是“口红效应”。
因此,这个时候对中国企业来讲就是一个机遇,在高端产品销路不好的时候,再一次推出廉价商品占领市场。所以我呼吁企业赶快改变市场战略,生产实用型的产品。
例如在中国对欧美国家的出口整体下滑期间,中国拥有专利的电动自行车的出口却逆势上扬,去年的出口达到200多万辆,是头一年的3倍,而增量主要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
另外,虽然中国1、2月份的出口同比下降了20%多,3月份下降了17%,但越南、巴西等国家,其出口下降幅度比我们还要大,有的甚至下跌了50%。
所以,我认为当前是中国继续扩大进出口的最好时机,目前的出口下滑是暂时性的。同时,现在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佳战略机遇期。
南方周末:您刚才提到中国劳动密集型的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已止跌回暖,而这类产品大多集中在以浙江为代表的长三角,而出口仍在下跌的贴牌生产则大多集中在以广东为代表的珠三角。可不可以这么理解,长三角的经济增长模式比珠三角的更能抵抗风险?
魏建国:这主要缘于两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长三角很多地方的模式是“一村一品(产品),一县一业(产业)”,比如海宁的皮革,嘉兴的手机,温州的打火机等,这些产业跟外资接轨少,外销主要靠自己,像义乌的小商品,都是靠自己去打天下。而珠三角则不同,是外国人让你生产,外国人帮你销,所以不愁销路,但缺点就是,一旦外国人不要了,受冲击也最大。
我看,经济危机中,江浙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整体要强一些。但经济一旦复苏,外需的订单一来的话,加工贸易中的贴牌定牌生产会很快地上去。而且经济危机之后,中国的制造业在某些领域甚至可能超过发达国家。
我还有一个观点,如果我国经济复苏首先是外贸先复苏的活,那么浙江一定是在各省中最先复苏的。
南方周末:愿闻其详。我们也听到不少这样的观点,认为这次经济危机是中国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升级的一个历史机遇。
魏建国:每次大的金融危机都伴随着世界的产业大转移。比如1998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服务业大转移,转移到印度、日本等地。这轮经济危机也不例外。
我认为危机后中国有机会承接发达国家转移的产业包括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工艺、环保节能产品,以及服务业外包等,而且这次产业转移的速度可能会比我们想象的要快,世界上有条件接受这些产业转移的国家也不是太多。
所以我国企业一定要抓住这次历史机遇,现在就可以考虑怎么为承接产业转移做准备,而不要等到危机过后。这既要有思想准备,又要有政策、方案准备,以及时间安排。
事实上,承接国际产业大转移,也是吸引外资的最好时机。
南方周末:您刚也提到,现在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好战略机遇期,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成立的目的之一就是为成立中国的跨国公司出谋划策。不过我们也发现,当中国企业迎来了走出去的最好时机时,全球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也正在抬头。在您看来,现在这个时机我们走出去的战略重点和战术是不是需要有一些改变和调整?
魏建国:当前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大大抬头,全球正面临新一轮保护主义浪潮。其主要特点是领域宽、手法隐蔽、频率增多,除贸易保护主义外还有金融保护主义、就业保护主义、投资保护主义,保护对象也由商品扩展到资金、就业、职位、技术及支柱企业。尽管G20国家都承诺不采取保护主义措施,但至今已有17个国家和地区采取了47项限制贸易措施。其中1/3为调高关税,我的态度是坚决反对但总体判断:保护主义应不至于发展到完全失控地步。
我觉得走出去要分两大块,一块是向发达国家走出去,另一块是向发展中国家走出去。向发展中国家走出去,把我国的资金、设备和技术带过去,也带动当地的就业,这实际上是一个共赢。比如中石油在苏丹,不仅办炼油厂,而且还办了学校,盖了医院,修了大桥,当地人就很感激。所以当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候,要把我们的技术转让、培训和回馈当地作为一个重点,强调共赢,这样才能稳住脚跟。
南方周末:那向发达国家走出去呢?比如中国企业历史上金额最大的海外收购——中铝对力拓的收购——正在经历澳大利亚政府的审批,以确认是否威胁到澳的国家安全。如果国经中心要为中铝收购提供咨询服务的话,你们会通过什么措施和途径对澳大利亚展开游说,让他们相信这是“共赢”?
魏建国:首先就是算账,一定要算细账,到底是谁帮了谁。如果不收购的话,那他们的亏损是多少,如果收购的话,将减轻多少亏损,不算这个细账不行。
第二,要加强沟通,可以在当地搞一些民众调查,对当地人的疑问和误解进行解释,强调互利共赢。也可以和澳大利亚的智库进行交流,通过影响他们来影响政府和舆论。
第三,要加大企业双方的沟通。如果这时候力拓的老总站出来说收购是双赢,那我们就不会自说自话没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