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才实学搞发明的孩子:中小学科创竞赛的另一面
她觉得,自己成果的优势可能在于贴近生活。凭着这个创新,她获得该比赛的市级一等奖,当选“小院士”,晋级至全国又斩获一等奖……
国际部学生平时的课程内容更多样,有的会上计算机类课程、能写代码,有的则会美术设计,“一般这些申请出国的学生,他们的特长都不止有一种。”刘斯说。
责任编辑:刘悠翔
2024年4月,中小学科创竞赛意外从一场举报中走进公众视野。
北京邮电大学15名研究生联名举报其导师存在师德师风问题,举报材料包括两名研究生被导师差遣,帮其上初中的女儿参加创新竞赛,该科创项目以失败告终,两名学生被导师要求道歉。
一时间,部分中小学科创竞赛的真实性引发公众质疑。网友们纷纷贴出其他中小学科创竞赛的获奖名单,感慨其科创项目名称的专业性及其体现出的科研难度,“看题目起码都是硕博士的毕业大论文啊”“太假了”之类的声音比比皆是。
网友们更是调侃这些竞赛为“代理人战争”,意指父母可能通过不正当方式替孩子参加比赛。然而,事情不可忽略的另一面是,有些中小学生确实从小就接触到优秀的教育资源,在学校、父母等的培养下,已掌握一定程度的科创能力。
这些学生能做出什么项目?学校、父母怎么培养他们的科创能力?
十五岁时已是科创“老手”
小学五年级,刘斯就获得一项发明专利。
她目前大二,在美国某“新常春藤”院校就读。五年级时,她还在北京某所小学就读,为了上更好的初中,家人打算让她参加一些科创竞赛,看能否走科技特长生路线。在此之前,她并未接触过相关知识,不过,从小喜欢搭乐高的她,动手创新能力不错。
她想发明一款新型拖把。她观察到,市面上现有的拖把只能擦拭地面,不太适用擦踢脚线,这款拖把可以同时满足两者所需。她将这个想法告诉学校的科学老师,得到对方的肯定,老师还帮她报名北京市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评选比赛。
刘斯花了五个多月时间,查阅相关资料,到市场上观察各种款式型号的拖把,选定其中一款进行改良,先后改进了四代,不断更新合页款式,成功制作出功能两全的新型拖把。她记得,参加同个竞赛的学生,有做3D打印耳机的,有做兰花传粉生物学研究的,也有的制作类软体越障爬行机器人。
她觉得,自己成果的优势可能在于贴近生活。凭着这个创新,她获得该比赛的市级一等奖,当选“小院士”,晋级至全国又斩获一等奖,此后又陆续获得包括北京市中小学生金鹏科技论坛区级三等奖在内的几个竞赛奖项。母亲觉得这个创新做出来不容易,替她申请了一个专利,至今也仍替她好好地保存着项目相关的资料。
同为小学生,杨乐亚的儿子二年级,八岁的他目前正在备战WRC世界机器人大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