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才实学搞发明的孩子:中小学科创竞赛的另一面

她觉得,自己成果的优势可能在于贴近生活。凭着这个创新,她获得该比赛的市级一等奖,当选“小院士”,晋级至全国又斩获一等奖……
国际部学生平时的课程内容更多样,有的会上计算机类课程、能写代码,有的则会美术设计,“一般这些申请出国的学生,他们的特长都不止有一种。”刘斯说。

责任编辑:刘悠翔

2024年4月,中小学科创竞赛意外从一场举报中走进公众视野。

北京邮电大学15名研究生联名举报其导师存在师德师风问题,举报材料包括两名研究生被导师差遣,帮其上初中的女儿参加创新竞赛,该科创项目以失败告终,两名学生被导师要求道歉。   

一时间,部分中小学科创竞赛的真实性引发公众质疑。网友们纷纷贴出其他中小学科创竞赛的获奖名单,感慨其科创项目名称的专业性及其体现出的科研难度,“看题目起码都是硕博士的毕业大论文啊”“太假了”之类的声音比比皆是。

网友们更是调侃这些竞赛为“代理人战争”,意指父母可能通过不正当方式替孩子参加比赛。然而,事情不可忽略的另一面是,有些中小学生确实从小就接触到优秀的教育资源,在学校、父母等的培养下,已掌握一定程度的科创能力。

这些学生能做出什么项目?学校、父母怎么培养他们的科创能力?


2023年暑期,合肥一名小学生在少年宫的科创课上组装机器人。视觉中国

十五岁时已是科创“老手”

小学五年级,刘斯就获得一项发明专利。

她目前大二,在美国某“新常春藤”院校就读。五年级时,她还在北京某所小学就读,为了上更好的初中,家人打算让她参加一些科创竞赛,看能否走科技特长生路线。在此之前,她并未接触过相关知识,不过,从小喜欢搭乐高的她,动手创新能力不错。

她想发明一款新型拖把。她观察到,市面上现有的拖把只能擦拭地面,不太适用擦踢脚线,这款拖把可以同时满足两者所需。她将这个想法告诉学校的科学老师,得到对方的肯定,老师还帮她报名北京市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评选比赛。

刘斯花了五个多月时间,查阅相关资料,到市场上观察各种款式型号的拖把,选定其中一款进行改良,先后改进了四代,不断更新合页款式,成功制作出功能两全的新型拖把。她记得,参加同个竞赛的学生,有做3D打印耳机的,有做兰花传粉生物学研究的,也有的制作类软体越障爬行机器人。

她觉得,自己成果的优势可能在于贴近生活。凭着这个创新,她获得该比赛的市级一等奖,当选“小院士”,晋级至全国又斩获一等奖,此后又陆续获得包括北京市中小学生金鹏科技论坛区级三等奖在内的几个竞赛奖项。母亲觉得这个创新做出来不容易,替她申请了一个专利,至今也仍替她好好地保存着项目相关的资料。

同为小学生,杨乐亚的儿子二年级,八岁的他目前正在备战WRC世界机器人大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5)


海燕
回复

海燕

2024-05-12

198****4985
回复

198****4985

2024-05-10

谢谢你的分享,我也去看看你这本书

151****3864

2024-05-02

有位台湾老师姜以琳用7年跟踪调研北京顶尖中学的学生情况,出了本《学神》。再次感叹,世界的参差啊。话说知道《学神》这本书都还是在南周看的一篇文章。

sin
回复

sin

2024-05-04

我确实看见了金钱的力量

阿磊巴巴
回复

阿磊巴巴

2024-05-04

不予评论

139****6263
回复

139****6263

2024-05-03

争议中前行

北半球蒲公英
回复

北半球蒲公英

2024-05-03

要是不给加分或者政策性的倾斜,连个鸡毛都研究不出来,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

包子他哥
回复

包子他哥

2024-05-02

真是替文中提到的这些父母感到悲哀!

132****6674
回复

132****6674

2024-05-02

资源的不均等分配是当下现状,孩子有资源接受高等教育无可厚非。国家举办科创比赛推动儿童科创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也是良策。教育资源均等化是极难实现的,意味着阶级差异的抹除,需要我们长期奋斗。

方仔
回复

方仔

2024-05-02

建议这样的小硕士,小博生直接去工作吧,别浪费了。

应如是
回复

应如是

2024-05-02

真是世界的参差感,我读大一才开始接触一些基本的科研训练,落后人家十二年咯

151****3864
回复

151****3864

2024-05-02

有位台湾老师姜以琳用7年跟踪调研北京顶尖中学的学生情况,出了本《学神》。再次感叹,世界的参差啊。话说知道《学神》这本书都还是在南周看的一篇文章。

暮止
回复

暮止

2024-05-02

真实力是投胎。

泳池里的鱼
回复

泳池里的鱼

2024-05-02

文中提到的机器人编程赛之类的也存在成年人帮着编程等作弊手段,真正发自兴趣爱好搞这些的孩子、天才真是少数,多数孩子被被父母送上盲目的赛场,被比赛裹挟着成长。

183****2883
回复

183****2883

2024-05-02

这些学生能做成大概不是因为他们本身能力有多强,而是背后的能力够强而已。就像普通人家的小孩说要改良啥啥啥,创造啥啥啥,大概会被科学老师说是痴人说梦、异想天开罢了。狐假虎威,小时候瞧不上的狐狸,长大后发现大家其实都是狐狸。如果这种创新比赛像高考类似的大家可以获得的资源都差不多的情况下进行,不知道结果会是啥样。更何况当下的高考也是资源堆砌起来的,只给多数人留了条门缝而已。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长颈鹿
回复

长颈鹿

2024-05-02

小学生科创从两方面看,不能以偏概全。问题是谁有能力去科创,要知道,还有学生在为营养早餐而争取,甚至把方便面当营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