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砖瓦隐入尘烟

编者按:

2024年春天,许多人知道了他的名字,看到他写满自家房院的娟秀的毛笔字。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用书写在墙上喃喃自语。他种地、种姑娘果、种杏子,馋这种甜中带酸的果子。他在照壁上憧憬“宇宙”,这个晋北平原的农民,在老得只剩下孤独时,向往着许多个遥远的、奇观式的远方。

他叫张福青,一位父亲,一位丈夫,一个沉默的中国村庄里,不甘心沉默的中国男人。因为一个偶然,他的孤独、他的故事,没有随他的生命结束隐入尘烟。

发自:山西代县

责任编辑:吴筱羽

2024年3月31日,山西代县峨口镇上高陵村,摄影师蔡山海偶遇张福青的院子,“福”字上方四行毛笔字,最下一行追问着“宇宙有多大”。(蔡山海/图)

2024年3月31日,山西代县峨口镇上高陵村,摄影师蔡山海偶遇张福青的院子,“福”字上方四行毛笔字,最下一行追问着“宇宙有多大”。(蔡山海/图)

上高陵村最特别的那个老人走了。

虚岁七十八的张福青是地道的山西农民,宽阔的脑门,敦实的鼻子,步入老年后,一米八的个头让岁月越磨越低。糖尿病让他对甜食敬而远之。那套藏蓝色中山装遮盖住的心脏,已经搭过两次桥。为了保护血管,猪肉也干脆少吃。

衰老不断挑战他,但张福青先生却有一颗与年龄不相符的、可爱的心。过去二十多年,就在村口那座三合院里,他像刚学会用笔的小孩,在门梁、红砖以及耳房的白墙上,写下密密麻麻的一万多字。

张福青最喜欢用的字是“啦”。“我71啦!”“我已74岁啦!”或者“春末厕所没水啦!”他也喜欢“吗”和“呀”。他在门梁上诉说对新疆喀什的向往,“77岁的我,张福青将能去看看吗?”转头,又在照壁上写下,“宇宙有多大呀?太阳表面温度6000度,中心1500万度,体积是地球130万倍,重量四()地球33万倍。飞机飞到太阳20年才能到。月亮体积有地球四十八分之一,星星有2000亿颗。”

可是,在山西代县峨口镇上高陵村,大部分人触不到那颗可爱的、吱吱呀呀的心。

村民只知道,喜欢穿中山装的福青老汉,会到村口的“为人民服务”照壁前,和老头们一起,坐在几个发黑的海绵坐垫上晒太阳,打发时间。下午五点,福青老汉就得回家,锁上门,照顾患有精神疾病的妻子

至于福青老汉对家里的墙做了什么,没太多人在意。衰老占领了这个晋北村庄,沉默的老人们,甚至不在意自己:食物简单至极,买一大袋油条,不断泡白水,就能对付一整天。年轻人在外地,或者在县城,村里常住306人,50岁以下的屈指可数。老人们唯一重要的事,恐怕是平静地迎接死亡。

2024年3月31日,张福青先生走完了他的一生。一位过路的摄影师,拍下他写在墙上的文字,发布在网络,这个没人在意的院子,没人在意的老汉,忽然变得如此特别。

2024年4月13日,房子的门梁上诉说着对喀什的向往。(苏有鹏/图)

2024年4月13日,房子的门梁上诉说着对喀什的向往。(苏有鹏/图)

父亲的散文诗

“77岁福青建房院才完美。”

“上高陵”这个名字,容易让人对于附近是否有古墓浮想联翩。天气好时,可以看到村子南面的五台山余脉,低矮的植被,在阳光下像一层浅绿色法兰绒。山脚是平坦、辽阔的农田,人们播撒种子,长出玉米、谷子或是胡麻,让整块土地看起来极富秩序感。除了卖菜的货车进村,其他时间,上高陵村都静得出奇。

3月的最后一天,摄影师蔡山海在去雁门关的途中路过这里。村口一户人家正在办葬礼,门楣上,有两只显眼的蓝色仙鹤。进了门,照壁上镶着“福”字,上面四行自成风格的毛笔字,追问着“宇宙有多大”。院子被三面的屋子围住,南墙下,两棵杏树的枝条在半空肆意延伸,树形颇具禅意。

这就是张福青的三合院,办的,是张福青的葬礼。

从制式看,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三合院,西房只是一个堆放农具的小平房。正房不够气派,屋顶像被砍掉了一半。院子中央,主人特意让灰色地砖空出一大块耕作的土地,秋天,土里会长满灯笼一样的红姑娘果,四周的门梁、红砖墙上,同样遍布着毛笔字。

蔡山海在社交媒体上摘录了部分文字:

“杏花落果后剪果,距离四至五寸,远果大甜。”

 “77岁福青建房院才完美。”

“2017年正月十二 ,71岁福青同茂川去繁峙兴隆大酒店洗澡后拾到价值5800元金项链,第二天失主找回。”

“两子各奔西东,都相离我俩四百公里多点。我们俩在家养病,由俩子供生活费,欢度晚年。父逝,希两子写一篇忆父文,装入正房东堂正墙玻璃框内。”

一位网友借用一句歌词评论道:“这是我父亲日记里的文字,这是他生命留下来的散文诗”。

在山西北部,这样一个被铁矿、峨河和玉米包围的村子里,张福青用隽永的毛笔小字,在红砖、白墙和深棕色的木头上,构建了一个奇观,一个和他一样独特的世界。

他相信“玄武岩矿是国宝比金子还贵”,他琢磨的致富方式是“两圈能喂8至10个成猪”,他至少抄写了三个土方,分别治疗糖尿病、高血压和感冒,其中一个方子,建议直接服用晒干的香蕉皮。

不过,老汉最拿手的知识还是和作物有关,他通晓杏树卷叶病的治疗方法,看到“杏花落”,就要打毛虫药,金针菜采摘前需要浇过五次水,而让作物茁壮成长的秘诀,是“一平车鸡粪”。

他对植物的好奇超越大部分农村老人,他曾把野生酸枣树移栽到院子里,给侄子张计平的说法是,他要观察树木的生长。

“计平”,张福青的文字中,除了妻儿外,出现频率最高的人。他就住隔壁,帮老人干过不少杂活,包括堵猪圈门和装裱文章,老人曾赠与他一块地——这些都被写在墙上。不过,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32)


泳池里的鱼
回复

泳池里的鱼

2024-05-21

也许,比死更可怕的是被人遗忘,仿佛从来没有存在过,所以,需要留下些什么。好在这位老人的儿子们从心里是敬爱他的,会想念父亲。亲情至此,也是完满的结局了。

暂不留名
回复

暂不留名

2024-05-10

很感动,多陪陪老人吧,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生动而精彩的,别老关注那些名人,多留意身边的人。

雷
回复

2024-05-07

岁月逐渐蚀青砖,村庄不再起新房,相逢竟是扶杖汉,难见稚童跑飞扬

186****1320
回复

186****1320

2024-05-07

我妈在离家千里之外的异乡帮我照看孩子,周围人都不认识,唯一的消遣就是周末单方面和我聊天,她唠叨着,在我一边打游戏一边“嗯嗯嗯”中落寞地站起身到户外溜达。十多年来,搬了四五次家,她一直处于适应新的家庭环境的过程中,一直给我说孤独。我却也无可奈何,我都不能适应,何况70多岁的老人呢?

我不理解
回复

我不理解

2024-05-06

我姥姥姥爷好像也缺少我们陪伴

李长根
回复

李长根

2024-05-03

关心“宇宙有多大”的那位老人走了……

世最可的自然卷
回复

世最可的自然卷

2024-05-02

很让人感动,一个平凡老人的所思所想,生活的本质或者说最最原本的东西往往不是什么功成名就,而是最朴素说点点滴滴,这可能才是生活原本的模样,不好也坏

弘扬
回复

弘扬

2024-05-02

普通人也很可敬,因为努力得活着,而且一直渴望活的很精彩!普通人像容易被忽视的大地,却坚实可靠,任何人都能回归普通人的层次,但是依然要坚持,甚至随时要留下心酸的眼泪。普通人是最宽广的事业,看透普通人,就能看明白真正的世界。所以,年轻人,希望你在追求不普通的时候,也能够尊重普通人,因为这是做人的本分,也是他人为人的尊重!

毋我
回复

毋我

2024-05-02

挺好的,了解每个地方和人的生活。

133****5601
回复

133****5601

2024-05-01

被时代抛弃的老人,和孤独的墙

189****7831
回复

189****7831

2024-05-01

我喜欢这种说人话的文章

189****7831
回复

189****7831

2024-05-01

母弱出商贾,父强做侍郎,族望留原籍,家贫走他乡

130****2789
回复

130****2789

2024-05-01

那么,已经是所有之所经过吗?对于张福青如此这般的在砖瓦上的擦抹,慨然允诺的当然是会在其中,致志于敏感的或者呢

秋水孤鹜
回复

秋水孤鹜

2024-05-01

有一年回老家,在三表哥家玩(大舅的儿子),表哥院子里🈶一棵桂圆树,树不高,虽然也算枝繁叶茂,但还不能遮阳蔽日,结的果子味道也很一般。表哥就在那棵树旁边搭了一个小凉亭,放上休闲桌椅,空闲时就在坐那喝茶聊天。我问表哥为啥那么喜欢那棵桂圆树,他说那棵树是我大舅妈生前种的,坐在树下,就好像坐在我舅妈旁边一样。那一刻,我懂了为啥三哥要放弃城里的体面生活,执意回家守护着老屋。 看到表哥个人坐在凉亭喝茶,我就知道,他想念妈妈了。

风端~BH8CLI
回复

风端~BH8CLI

2024-05-01

有代表,有深度,喜爱南周约23年,报道独特,引人共鸣。

北半球蒲公英
回复

北半球蒲公英

2024-05-01

别放弃,未来可期。

丁言豹₁₃₀₃₀₆₄₂₇₃₈

2024-05-01

充值会员独为此文 家贫走他乡,自觉原因不全怪他人,所以选择了隐忍。从中又仿佛看到我父亲的影子,52岁修祖宅,种地,种花,种花椒树,修西房为次子成婚,长子他乡流落多年,终反乡创业,次子仍在漂泊中…

北半球蒲公英
回复

北半球蒲公英

2024-05-01

老人至少还有一个地方可以写文字。

青城腊肉
回复

青城腊肉

2024-05-01

相比宏大叙事,这才是普通中国人隐入尘烟的一生,这也是南方周末聚焦和坚守的核心价值

庚辰
回复

庚辰

2024-05-01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太沉重了

行客
回复

行客

2024-05-01

孤独老人留在屋内的文字,充分证明了文字所带来的厚重文化与深刻意义!末了那句老人期望的全家福相没能照上,让人泪目了……如此好文,南周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