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买国债,意味着什么?|政经十事
责任编辑:张玥
过去一周,我们为您挑选了如下十件值得关注的政经新闻,包括国债受热捧、财政部和央行都有动作;村镇银行加速退出历史舞台;立法工作持续近二十年的能源法进入新的立法阶段等。
细究来龙去脉,我们一起看看这些事件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故事与趋势。
近期投资者积极认购储蓄国债,部分银行出现了“一债难求”的情况。财政部国库司司长李先忠在4月22日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介绍,4月发行的电子式储蓄国债,发行首日即售出计划发行额的99.7%,进度明显快于近几年的平均水平。
李先忠表示,“一债难求”核心是需求旺盛、供给相对不足,并表示财政部将研究适当增加发行规模,进一步调降单人购买的限额。
解读:理财不再刚兑、基金收益低迷,加之近期大额存单暂缓销售、银行存款利率降低,投资者急需一个安全的资金去处。今年4月发行的第一期和第二期储蓄国债,分别是期限3年(利率2.38%)和期限5年(利率2.5%)两种。
南方周末记者查询部分国有大行的大额存单利率,3年期和5年期的产品利率已然跌到2.3%—2.4%之间,国债的优势就此凸显出来。国债通常被视作较为安全的投资产品,但也有产生亏损的可能,比如提前赎回。按照相关规定,购买储蓄国债半年内赎回没有利息,还要支付银行承销0.1%的手续费,假设在购买国债后半年内赎回,1万元的投资就会亏损10元。
4月23日,财政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中提到,要加强财政与货币政策、金融改革的协调配合,完善基础货币投放和货币供应调控机制,支持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央行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也提出,央行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买卖,可以作为一种流动性管理方式和货币政策工具储备。
解读:这是QE(量化宽松)吗?显然并不相同。量化宽松通常发生于低利率或零利率时代,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胡晓
138****9885
尊重契约精神是首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