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300周年诞辰:一个从未离开家乡的人改变了世界
几代中国学者,在不断接近康德,也在不断发现康德,让他的思想与今天对话。
康德哲学分了三个问题,知道、做和希望,来回答“人是什么”。在李秋零看来,可以简单地做一个回答:人就是一个有知识、有道德、有希望的理性存在者。
责任编辑:刘悠翔
2024年是哲学家康德300周年诞辰,德国准备举办规模盛大的纪念活动,德国总理朔尔茨将于康德生日这天,在柏林-勃兰登堡科学与人文学院发表演讲。
中国思想界的康德热,自1980年代以来经久不衰。1979年,李泽厚出版《批判哲学的批判》,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角度解读康德;牟宗三翻译并注释康德著作,从康德道德哲学角度谈论中国儒家心性思想。
1724年4月22日,康德出生在东普鲁士首府哥尼斯堡,家里以制作马轭勉强维生,他在九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四。康德的父母是朴素的虔诚派教徒。这个教派主张工作、责任和祷告的神圣性,把良知视做至高无上。虔诚派教会建立了腓特烈中学,8岁时,康德的天分受到一位牧师的赏识,被送进这所学校。
此后,他几乎从未离开家乡,终身未婚,大部分哲学著作出版于晚年,永远地改变了人类的思想版图。“如果在西方思想史,甚至整个人类思想史上,举出五个人的话,康德一定是其中之一。”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张伟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1724年是清朝的雍正二年,雍正皇帝向全国颁布《圣谕广训》,敦促孝悌人伦、宗族和睦。后来担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的纪晓岚也在这年出世,他的生卒年几乎与康德重合。这一年,彼得大帝创立了俄罗斯科学与艺术学院,丹尼尔·笛福发表了《新环游世界》,费城成立了第一家欧洲式的行会,而波斯国王精神失常,一度下令屠杀伊斯法罕的所有居民。
“描述伊曼努尔·康德生平的历史是一件极端困难的差事,因为他既没有生活也没有历史。他住在德国东北边境的一个老城哥尼斯堡城外的一条小巷子里,过着跟机械一样规律、几乎抽象的单身生活。我想,当地大教堂的巨钟也不比居民伊曼努尔·康德更兴味索然地重复日复一日的工作。起床、喝咖啡、写作、授课、吃饭、散步,一切都有固定的时刻,而邻居也都知道,穿着灰袍的康德手上拿着西班牙的拐杖走出家门时,时间准是下午三点半……”诗人海涅的这幅漫画像广为流传,近乎刻薄。
康德当然有生活,也有历史。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秋零主编了9卷本《康德著作全集》,还在主持《康德往来书信全集》的译注工作。“可以说著作中的哲学家康德是一个冷冰冰的思想家,但书信中的康德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把他生活的各个方面完全表现出来的人。”李秋零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李秋零发现,与康德书信往来的人,可以说三教九流,有当时欧洲顶尖的科学家、思想家,也有贩夫走卒。很多社会底层的人向康德求助,康德积极回应。而在康德早年担任私人教师,没有固定工资的时期,他也会在信中向学生本人和学生家长催讨讲课费。康德还是一位美食家,每年芜菁上市后,他都不忘向一位学生讨要,“到季节了,你该给我准备一箱寄来了”。
几代中国学者,在不断接近康德,也在不断发现康德,让他的思想与今天对话。
世界的尽头还是中心?
1739年,腓特烈二世以王储身份造访哥尼斯堡,竟把哥尼斯堡大学描述为“更适合训练熊而难以成为科学中心”的地方。
普鲁士人一度被讥为受过教育的西伯利亚人,因为距离德意志的出版中心莱比锡太远,书店不多,著书的风气也颇为低迷。哥尼斯堡大学的一位诗学和修辞学教授曾向朋友抱怨,“我栖身的地方,新的外文书籍和著作像彗星一般,好几年以后才会出现”。
但在康德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