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现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一直是得风气之先的地方。广东文艺的发展,既植根于深厚的文化传统,又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既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又善于吸收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文艺创作的长处,始终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为描绘新时代广东文艺人才的精神风貌,展现广东文艺原创生产的蓬勃发展,《南方人物周刊》推出“岭南名家”系列报道,讲述他们的创作体悟和艺术成就。
目录
-
陈楸帆的全球飞行:从联合国气候大会到ChatGPT,两大行星级议题交织
当人们谈到AI,常说应该让AI与人类的价值观对齐,“但问题是人类社会内部的价值观都不对齐。” “到最后人类还是不可能被如此简单机械地还原成一堆数据。”人类讲故事的能力,提供了让我们能够超越个体去凝聚共识,完成更复杂、更大规模的工程的可能性。 “在之前那个草根互联网时代,已经出现了所谓新中心化的局面,而在即将到来的AI时代、大模型时代,会更加中心化,但这之后可能又会迎来一个新的去中心化的时代。” -
朱哲琴:见山还是山
在演唱《一个真实的故事》(《丹顶鹤的故事》)和参加青歌赛获奖成名后,朱哲琴没有签任何唱片公司,也没有进文工团,她那时候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知道自己不要什么——不要成为走穴歌手,不要被包装,不要进入一种范式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宥予:有些人注定是要写小说的
评论家李静称宥予为“美杜莎的反面”,目光所及之处,一切固态的物体都消融为活的、液体的或者气体的,成为了音乐、鸟、生命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音乐家李海鹰:月光流淌在珠江上
“大家觉得艺术家总强调自己,但为什么要把‘我’和‘你’分开?”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喜羊羊之父”黄伟明:我们做得很开心时,观众能感受到
创作首先要做到的不是迎合大众的喜爱,因为作品未必能影响到每一个人,但是自己必须要爱它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陈崇正:在新南方开启不确定的创作美学
陈崇正倾向于用“海洋气息”来概括南方的特质,“那是一个人面对大海时,既冒险又渴望革新的一股劲。”周星驰的电影和五条人的音乐,都是迎着南方的海风诞生的,带着朴实淡定、幽默洒脱的气质。他相信在南方气候下诞生的文学也一定具有某种共同的特性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郭承辉:我不做呈现的奴隶
“我印象最深的是1997年6月30日晚,我包了一个酒吧,以庆贺生日为由把同事和朋友们聚在一起,其实是庆贺香港回归。我的公司承包了整个香港回归的邮品制作和运输,我一直盯着邮品的运送。那晚大雨滂沱,但在各方保障下邮品最后顺利抵达香港,在7月1日当天于内地和香港一起举行首发。” 在郭承辉的艺术实践中,东西方文化交流是重要的一部分,这得益于他生长的环境,“广东的三个民系都有沟通世界的传统,这是广东文化最重要的价值。” -
魏微《烟霞里》:一场艰难而快乐的跋涉
“生活在消耗我,但没废掉我”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指挥家景焕:音乐是最意味深长的语言
“这个行业要怀着敬畏之心去对待,我们知道的东西永远只是冰山一角”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音乐剧《广交天下》编剧冯敏仪:呈现66年广交会的“诚”与“爱”
“在广交会66年的变迁里,我们通过人物的悲欢离合,把广交会的温度有血有肉地呈现出来,我相信这样观众更加容易找到自己的感情支点,看到自己过去生活的一些缩影。” -
王威廉:与AI较劲的“野”作家
一个要借小说表达对世界的思考的作家,面临构想很快被科技的飞速发展击碎、判断不断被时代变化追赶的困境,如何让自己对现实的洞察更深刻和有前瞻性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金城:动漫IP孵化需要国际视野
金城认为,互联网对作品的快速传播和更新有很高的要求,但要产生有世界影响的国民级大作,还需潜下心来打磨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为其注入思想和温度。此外,动漫IP的孵化、品牌的打造是长期、持续的过程,需要动漫人持之以恒的创造力和国际化的视野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蔡崇达:贴近根系的写作
-
水边的林棹
在文字的潮汐里,她用词语制造困境,又用词语突围。 不断回来的林棹,给词语和现实带来了新的世界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