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精心设计的“水赛”:必须要高端、国际化、专业化
因作品点题、工作量水、与主办方的私人关系,以及赞助组委会后续奖品费用的承诺,陈高远把最高奖内定给了他的老师黄炜。
他接触过一些需要推广的所谓国际类赛事,网上几乎没有关于主办方的报道,报名费的收款方式是支付宝,也没有参赛系统,收稿直接用邮箱,甚至好几个赛事的收款账户和邮箱是同一个。“这种赛事明显就是圈钱”。
那位五十多岁的参赛者更新了个人简历,上面有一行字写着:“在第一届WICAA水赛杯国际当代艺术大奖赛中获得银奖”。
责任编辑:李慕琰
一场将近两个小时的研讨会正在线上进行。与会的九位嘉宾背景各异,有日韩艺术家、哲学博士、顶级大厨等,人员构成以艺术行业为主,外行精英为辅,将他们聚集起来的是一场全球性艺术赛事——“水赛杯国际当代艺术大奖赛”。作为这项赛事的评审团代表,嘉宾们正对部分投稿作品进行艺术评论与学术探讨。
这些作品形态多样、内容不一,但都被创作者赋予深刻的“内涵”,评审们对此也不吝赞扬。行为直播项目《抄写一千遍兰亭集序》被誉为“挑战了时间和毅力的极限”;摄影作品《泻》,拍摄对象为某款酸梅风味气泡水,构图简单却意味深长,评审团称该作品“展现了生命流转中的无常与变幻”。
整场会议氛围正式、认真。除了评审团代表,还有声称毕业于巴黎第八大学的语言学者作为翻译,协助不同国家的评审进行学术对谈。主持人的专业背景也不容小觑,个人介绍中,赫然写着她曾被英国某权威杂志评为“21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策展人”。
这一切无不表明这场赛事的高规格和专业化。然而,会上的某些细节,比如某位日本籍设计师评审的身份履历与他蹩脚的日语形成的反差,还是流露出些许端倪。
事实上,不仅是他,与会的所有嘉宾身份均为虚构,他们只是学生。甚至,所谓的“水赛杯国际当代艺术大奖赛”也是一场假比赛。
这场艺术竞赛的策划者陈高远是上海某艺术类院校的大四学生,他戏仿市面上大大小小的竞赛,将“水赛杯”包装成看似专业化、国际化、大规模的形象,以反讽市面上存在的各种“水赛”。
“水赛”,通常泛指获奖率高、行业认可度低的各项竞赛,主要面向的群体为在校学生。国内高校通常会采用“综合测评”指标对学生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学业表现、文体表现以及品德表现等方面,分数与奖学金、保研等挂钩,竞赛往往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加分项。
在社交平台,如果搜索“水赛”,会发现面向不同专业背景的各项赛事,有些赛事会直接打出“水综测”“水奖学金”的名头吸引参赛者。而参赛者们出于加分或包装履历等种种原因,纷纷跃入水赛的海域之中。
“散发一种上流的气息”
策划水赛杯的想法源自2023年年初,那时陈高远大三,就读的学校规定,学生需在大四前参加校园文化、竞技竞赛等类别的项目,修满一定学时,方可毕业。其中,竞赛加分比较简单,有些比赛只要入围或参赛即可获得2学时,即2分。
陈高远周围的许多同学都在参加水赛,加分时甚至出现了共享证书的现象——获奖人将证书拍下来发给同学,同学用修图软件把名字改成自己的,这样一来,一张证书可供不同人获得加分。有些水赛没有公开获奖名单,学校无从考证。
陈高远知道,参加这些水赛没有多大意义,大部分同学只是拿它凑数。他设想通过类似行为艺术的方式来表达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