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残照:永历和他的流亡路
通读南明史,虽有“分韵唱和,悲吟彻旦”的瞿式耜和张同敞选择舍生取义,“为明三百年忠臣之殿”的张献忠义子李定国殉身缅海,奈何更多的是大小官吏接二连三的叛变、反水,关键时刻毫不犹豫地弃国家如敝履,还有通过对故主斩尽杀绝,来表达对新主绝对忠诚的吴三桂之流,南明终不能像南宋得以延续国祚,偏安一隅。
责任编辑:杨嘉敏
昆明越近,死亡的阴影越浓烈。
当高耸的山峰与湍急的河流,渐渐化作平坦的盆地和清澈的湖泊时,昆明城近了。警卫森严的队伍里,那位被严加看管的要犯,也许,他将回首他不堪回首的一生。
一切都行将结束。十几年的流亡挫折,十几年的屈辱苦痛,十几年的挣扎浮沉,均不过是西风残照下,一个拖得老长老长的孤独背影……
死者
四月的昆明,空气中骚动着花的芬芳。一条斜行的小街,两旁,一棵接一棵的蓝花楹,紫色花朵浮满枝头,热烈得让人措手不及。我的目的地,是与斜街相交的一条大道。拐个弯,蓝花楹消失了。车来车往的大道一侧,有一片小小的竹林。竹林里,藏着一座亭子。那一刻,我忽然想起,三百五十多年前,当那个三十八岁,却已在漂泊中度过了十八载春秋的流亡者重又回到他熟悉的昆明时,那时,也是春天。想必,就像李煜哀叹春花秋月何时了一样,万紫千红的春天,带给他的也是无尽的烦恼和忧伤。
穿过竹林,我走到亭前,亭子护着一块碑,碑上大书:明永历帝殉国处。
是的,那位和李煜一样同为亡国之君的,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皇帝:永历。
1644年,李自成进逼北京,崇祯自缢身死。在南方,朱明宗室在地方官员拥戴下,先后建立了五个被合称为南明的偏安政权——弘光、隆武、鲁监国、绍武和永历。其中,历时最长的便是永历政权。作为永历政权的核心人物,永历的一生,极尽曲折,写满悲凉。
1662年,是为大清康熙元年,此时距清军入关已过去十八年。正月,远逃缅甸的永历被缅方交给步步紧逼的吴三桂。三个月后,永历被押解到昆明。对昆明民众来说,尽管这座西陲重镇三年前就已纳入清朝疆域,但是,代表大明正朔的永历尚在,遗民便怀有一分希望与安慰。而当永历作为俘虏归来,他们终于明白:大明,真的亡了。万人空巷的围观中,百姓“莫不饮泣”。
昆明与北京路途迢遥,吴三桂担心,如果把永历送往京师,很可能发生变故。于是,他向清廷提出,将永历父子就地正法——这个前大明高级将领相信,他对旧主人越狠毒,新主人就越赏识他的忠诚。
三百多载岁月足以改变城池街巷,却无法改变春天到来时就会花开烂漫。所以,那个血腥的日子一定也是一个花开有声的日子。如今位于市中心的永历殉国处,在明清之际偏处城郊,名为蓖子坡。附近,有一座金蟾寺。永历和不多的随行人员——包括他的母亲、皇后、太子,以及“宫女十四,中官七,及诸臣妇子百余人”,都羁押在寺里。
四月,北京降下圣旨,批准了吴三桂的请示。
暗香浮城的美丽季节,昆明城外蓖子坡金蟾寺,吴三桂下令,用两条长长的丝帛(一说弓弦),把永历父子勒死。
如今,金蟾寺早已荡然不存,代之以一条宽阔的大道和无数林立的楼宇,而蓖子坡这个名字,自永历父子死难后,民间改称逼死坡——在这里,吴三桂逼死了他曾经宣誓永远效忠的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位天子。
从蓖子坡向西北行约两公里,是为莲花池公园。园里有一处雕塑:一个着明朝服饰的男子倒扑在地,像在极力挣扎。雕塑名为“永历悲歌”。它再现的,就是永历被吴三桂杀害的往事。
永历死后,遗体运往莲花池公园处火化后草草安葬。后来,吴三桂起兵造反,打出反清复明旗号,为了笼络人心,曾经为永历重修坟墓及享堂,并祭祀“故君陵寝”。
今天的昆明,并无永历墓。史料上说,他的遗体火化后扔进了翠湖;没烧尽的残骸扔到了野地。一些昆明市民穿上丧服,挎上竹篮捡拾尸骨后葬于北门外。年代久远,到底在北门哪里,早就无从稽考了。
寻访逼死坡和莲花池公园前几个月,隆冬时节,在从成都前往三亚时,我在都匀歇了一夜。次日清晨,我来到都匀城外的大坪镇。镇尾,山峦起伏。顺着一条小路,我慢慢爬上了一座名为高塘山的大山。山上杂草丛生,一派荒凉。快到山顶处,有一块稍微平整的台地。台地上,三座墓一字排开。中间那座较大,左右两侧较小。大墓前立着碑:明永历皇帝陵。
永历被吴三桂杀害于昆明,为什么他的陵墓会出现在千里之外的贵州山区呢?当地广为流传的说法认为,这是一个叫扶纲的都匀人所为。
扶纲,字允常,布依族。崇祯七年(1634)中进士后,一路升迁,做到了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甲申之变后,扶纲南下追随永历。及至永历逃往缅甸,扶纲回到故乡。闻知永历被害后,扶纲联络旧部,把永历遗骸运回家乡,安葬于高塘山。据说,他曾嘱咐家人不可外传。是故多年以来,永历陵鲜为人知,直到民国10年,贵州编修省志时,遍查名胜古迹,永历陵才浮出水面。
《都匀市志》称,永历陵前,曾有民国10年的石碑,后于“文革”中被毁。幸好,碑文存录于志书。碑文开篇文字,即解释了为何三百年间,人们一直怀念这位命运坎坷的偏安君王:“王以朱明帝胄,生当阳九之会,祚运已移,犹与诸臣凭藉西南,图回既去之天心,事虽不成,义则至正。故明运已尽三百年,而边徼万里,犹奉塚祀,非偶然也。”
大坪镇一带,群峰有如列阵,高塘山巍巍乎其上。伫立峰头,寒风凛冽,细小的雪花纷纷扬扬。永历陵前的枯草,顶风冒雪,状若无家可归的孤儿,瑟瑟发抖……
流亡
永历名叫朱由榔,是桂王朱常瀛第三子(一说四子)。朱常瀛则系万历的儿子、泰昌的弟弟、天启和崇祯的叔父。天启三年(1623),朱由榔生于京师。四年后,朱常瀛之藩衡州(今衡阳),朱由榔也随父来到南方。崇祯九年(1636),封永明王。
如果早生五十年,作为朱元璋第十二世孙和神宗的孙子,朱由榔将会因天潢贵胄的高贵血统裂土封疆,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过完花天酒地的一生。然而,他不幸生在了一个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大动乱时代。生逢其时的每一个人,都是一片片无法自主的浮萍,不知要被命运的水流卷到哪里。他的堂兄崇祯如此,弘光如此,他本人亦如此。
朱由榔被封为永明王这一年,发源于陕西的民变已从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虎视关外的满洲于是年将国号由后金改为清,并从喜峰口入长城趋保定,连破十二城,俘走人畜十八万。为了应对左支右绌的财政,次年,朝廷加派剿饷。剿饷的目的,是筹备钱粮镇压民变。然而,加派剿饷,却使更多走投无路的民众加入到民变队伍,形成一个解不开的死结。五年后,朱由榔大婚时,李自成攻陷洛阳,杀死福王——朱由榔和崇祯的叔父;张献忠攻破襄阳,杀死襄王——朱由榔和崇祯的叔祖父。同年,崇祯倾举国之力,将十三万大军交与洪承畴,由其督师援助被清军包围的锦州,企图化解东北危机。洪承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胡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