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常外卖到隆重的年夜饭餐桌,预制菜正快速进入我们的生活。但由于定义不清,国家标准不健全,预制菜一直面临着许多争议。2024年3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相关通知,首次明确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提出严把原料质量关、不添加防腐剂等要求。
下一个风口?
-
预制菜是“红”还是“黑”?先明确定义再争
预制菜的定义曾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最新通知将预制菜定义为“经过工业化生产、不添加防腐剂、加热或熟制后的食品”。净菜、中央厨房菜肴、速冻米面、面包、汉堡、三明治、披萨等主食类和沙拉等产品不属于预制菜。 “有时候,甚至感觉预制菜成了一个贬义词,只要你说自己是做预制菜的,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攻击。” “以后预制菜应该是个好词汇,代表着更高的产品品质,而不是消费者现在以为的牛鬼蛇神。” 预制菜国家标准已经过近一年调研,在行业内进行过多次征求意见,已送审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预计在半年后正式出台。 -
“预制菜大王”王栏树:我相信预制菜前景广阔丨我信
对于预制菜行业来说,未来一段时间仍是从小众产品走向大众餐桌的快速发展期。“随着生产技术的提升,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预制菜的品质越来越好,价格也会越来越亲民。” -
进击的预制菜
能站上风口,少不了技术的推举,比如预制菜,随着低温慢煮和极速冷冻等技术的发展,庞大的需求被激发,一跃成为资本新宠。根据商务部公布的“2022年全国网上年货节”销售成绩,在本次“年货节”中,预制菜销售额同比增长45.9%。艾媒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到3459亿元,到2025年餐饮行业规模有望增长至5万亿元左右,届时预制菜将以近1/6的比例席卷餐饮市场。 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标准,而标准得以推广的基础往往是统一化。技术也代表着先进和浪潮,无论是拥抱还是背离,亲历技术革新的人们最终只是奔涌着的河流中的浪花。三次科技革命和人类文明史的几次重大飞跃无不印证着这一点。但当我们讨论预制菜的技术与风口,从政策、资本,到产业、平台,再到商家、厨师、消费者,我们可以从不同的位置得到不同的视角。《南方人物周刊》采访了与预制菜密切相关的各方,试图呈现浪花丰富的形态,同时探讨每一个新浪潮来临时都会面临的命题:保守与革新,逐利与安全,物质与精神。无论期望或者不期望,预制菜已经来临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昔日"鞋王"改卖预制菜,市值8年蒸发三百亿,曾濒临退市
争议焦点
-
医疗反腐严查“一把手”;预制菜明确不得添加防腐剂丨周一健
预制菜范围不允许添加防腐剂。 全球最贵药物获批:425万美元。 -
“十分审慎”“不宜推广”:“预制菜进校园”,争议彰显哪些问题?
“预制菜能否进校园”应付诸公议:用预制菜还是新鲜肉菜蔬菜,各自利弊是什么,成本有什么差别?选用哪家配餐公司,比较有良心、食品安全有保证?食堂与配餐公司如果选用预制菜,选用哪家公司的?等等。 -
预制菜赛道火热,标准制定不应由企业把持丨快评
产品标准的制定,应该在有消费者代表参与、广大消费者全程知情的条件下,在各利益攸关方充分讨论之后,充分反映消费者诉求。有消费者参与、反映消费者的声音与诉求,才能最好地伸张消费者主权,让企业不至于为了自己的便利而漠视消费者权益,制定出来的标准也才能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同,而不是滋生种种对企业不利的猜测甚至阴谋论,让企业有莫名其妙躺枪之感。 -
预制菜突围:效率与健康需并重,尊重消费者权益方能行稳致远丨快评
预制菜解决了上班族没有时间自己做菜的痛点,理论上也可以比自己买菜做菜更安全。但如果预制菜不够健康,也会损害消费者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