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正和宽:一名普通日本人的中国记忆
对俊正而言,他们这代人在战争的阴影下度过自己的童年,亲身经历军国主义政权的野蛮与凶残,见证了战后整个日本社会的荒芜和衰败,因此,也就更加懂得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不过,随着战争亲历者的相继离去,那些记忆和教训正在逐渐风化。身为一名普通人,该如何避免重蹈历史覆辙?对此,俊正有着自己的体会与期许。
责任编辑:刘小磊
2003年11月的一个午后,一架从日本关西国际机场起飞的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客机平稳降落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时值农历十月,在小阳春的煦阳融融下,一名日本人带着妻子步出了机舱。随后,两人跟随当地国际旅行社的导游,驱车前往50公里外的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这位日本人名叫俊正和宽,家住日本京都。当时,他已经67岁。就在两年前,俊正第一次来到中国,在浙江师范大学学习中文。中途,他转学至北京,在那里生活了大半年时间,后于2002年10月启程归国。这段为期一年的赴华留学经验,不仅让俊正对中文和现代中国社会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想探访六十多年前日军侵华战争轨迹的决心。一名普通日本人的中国记忆的起点,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父亲留下的三本《从军日记》
在59岁退休前,俊正和宽的人生看起来与中国并无直接关联。1954年,从东京写真短期大学(今东京工艺大学)毕业后,俊正开始在横滨从事电影洗印工作。两年后,他转职到日本广播协会(NHK)大阪中央放送局的电视技术部门,一干就是六年。NHK是日本第一家覆盖全国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自1953年起正式运营广播电视节目的传送业务。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原本奇货可居的电视机开始走进千家万户。1964年,东京举办奥运会,彩色电视机随之大范围普及。毫无疑问,那是日本电视行业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身为NHK的员工,俊正也因此过上了稳定优渥的上班族生活。
然而,新闻节目的技术支持工作缺乏创造性,单调重复的日常,促使这位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开始重新思考工作的意义。在工作间隙,俊正翻开英国教育家赫伯特·里德的《为了和平的教育》和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霍列特·卡尔的《历史是什么》。受书中思想感召,他将投身教育事业当作自己人生的新目标。1961年,俊正通过关西大学文学院史学系的插班考试,白天工作,夜间上课,三年后毕业并考取了教师资格证。
就在日本人为举办奥运会举国沸腾的1964年,俊正离开了前途一片光明的NHK,拿着减半的月薪,主动请缨前往奈良县的穷乡僻壤,成为当地一所公立小学的教师。之后的三十一年里,他经历了结婚、生子、在数所公立小学之间的轮岗,直至1995年告别讲台。原本,俊正也会像其他多数退休老人那样,读书旅行、莳花弄草、偶尔与亲朋好友喝个下午茶打发时光。但就在此时,一段尘封已久的记忆忽然被悄然打开。
俊正的父亲正利,早在1963年便已病逝,福冈县的老宅后来由其三弟继承。在清理遗物时,三弟无意间发现了父亲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星歌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