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族
1949年距今是一个甲子,再往前推进一个甲子,恰恰可以涵盖百日维新的重要时刻,并且可以衔接由奕和曾国藩等人主导的自强运动,将近代中国的梦想和今天的光荣打通,将百年前的激荡与今天百味杂陈的现实联接,通过一个个影响过中国的著名家族的故事,来完成我们对于百年中国的回望。
1885年,大清外交官曾纪泽在伦敦《亚洲季刊》上发表《中国先睡后醒论》一文,称中国“似入酣睡,固非垂毙”。
同治年间,由恭亲王奕和文祥在北京主持,由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在京外推动的自强运动,是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棒喝和日本咄咄逼人的威胁下最初的觉醒。从咸丰十一年恭亲王和文祥聘请外国军官在天津训练新军,到光绪十四年李鸿章成立北洋海军,中国积极致力于国防的近代化,而国防的近代化又必然要求交通、教育和经济的进步,于是同时有了建铁路、设新式学堂、设招商局、开采煤矿金矿等一系列的新举措。
自强运动只是在科技层面上学习西方,该运动的五大领导者都认定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内在精神完美无缺,完全没有想到要去借鉴他人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遗憾的是,技术进步远不能解决一切,甲午海战,排名世界第八的中国海军败给了排名十一的日本海军。梁启超对于自强运动的批评可谓一针见血,“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 。
中国两千年历史上仅有的两次变法——王莽的变法和王安石的变法,都以失败告终。1898年,光绪亲政,在康有为的指导下,推行了冒犯太多既得利益者的百日维新。很快,戊戌变法以惨败告终。
1901-1905年,慈禧太后推动了一次几乎与1898年的改革雷同的改革。
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大败俄国,实业家张骞说,“日本的胜利和俄国的失败是立宪主义的胜利和专制主义的失败。”梁启超也开始大力鼓吹君主立宪思想。1905年12月,五人考察团赴国外考察。1908年8月27日,清政府发布“宪法大纲”,规定宪法生效以前,仍有9年预备期。这个“大纲”实际上给了皇帝比日本模式更大的权力,它规定行政、立法和司法权统统属于皇帝。1910年,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醇亲王宣布宪政筹备期缩短为6年,但是很快他就组织了一个“皇族内阁”,13个任命者中皇亲国戚占了5位。几个月后,辛亥革命结束了满清政府的统治。
20世纪的中国以如此轰轰烈烈的巨变开始,随后的百年,有更多的轰轰烈烈,更多的迂回曲折——民国兴起、袁世凯复辟、军阀割据、新文化运动、国共角逐、八年抗日、国共内战和新中国建立。1949年以来的历史,其复杂性和丰富性并不因为距离我们更近已被穷尽,它的深处,深处的更多真相,仍在被人们不断挖掘。
回顾历史,惯常的做法自然是从第一年说起。这样一种做法有它的方便之处,但是也有可能斩断近代史这一处处因果相联、难以机械拆解的活体。当我们回顾历史,我们最想弄清楚的,是我们从哪里来,以便知道我们想要和可以往哪里去 ;我们可以知道,我们在哪儿前进了,又在哪儿倒退了,哪些方面超越了前人,哪些方面却原地踏步。
自创刊以来,《南方人物周刊》一直忠实于自己的办刊宗旨——“记录我们的命运”。2009年,无疑是一个挖掘中国和中国人之命运的富有意味的年份。不久前,国外有人说,20年后,中国将成为第一经济大国,第二政治大国,而有关中国崛起的言论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1949年距今是一个甲子,再往前推进一个甲子,恰恰可以涵盖百日维新的重要时刻,并且可以衔接由奕和曾国藩等人主导的自强运动,将近代中国的梦想和今天的光荣打通,将百年前的激荡与今天百味杂陈的现实联接,通过一个个影响过中国的著名家族的故事,来完成我们对于百年中国的回望。这是我们推出“百年家族系列”的缘由。
首先出场的是曾国藩家族。
曾国藩是晚清至关重要的两位人物之一(另一位是李鸿章),堪称革新和守旧的典型。从清末开始,曾国藩生前最看重的名声已经“毁誉参半”。从民国章太炎所称的“民贼”,到解放后范文澜所说的“汉奸、刽子手、卖国贼”,曾国藩顶着这些帽子进入历史。新中国建立后,老一代史学家在“曾国藩是刽子手还是近代化先驱”这个命题上,耗费了不少心思。
上世纪80年代初,岳麓书社推出的30册《曾国藩全集》引起外电评议:“其重要性可以和中国发射一枚新的导弹或卫星相比。”随后,唐浩明的长篇小说《曾国藩》引发了一场波及社会各阶层的“曾国藩热”。从曾国藩这样一个复杂的多面体上,人们汲取了诸多政治智慧、实干精神、为人处世之道。喧闹中,我们也能听到一些沉潜学人的声音,他们沿着曾国藩留下的奏议、书信、日记和诗文,深入到百余年前中国士大夫身处的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对这一阶段的中国真面目给出独立的判断。
紫光阁功臣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