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奥派总统”米莱说起:经济学不是施政纲领,不能混淆理论与实践
应该说,米莱在阿根廷的胜利,并不完全是奥派观念的胜利,更多还是政治博弈的胜利,人们对市场仍然有很多误解。阿根廷人支持米莱,很可能是因为他激情四射的口号,而不是奥地利学派冰冷的逻辑链条。而米莱所施行的各种政策,也不能因为其宣称是奥地利学派,就可以不经思考划入奥派范围之内。一个政策的实施效果,要一事一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责任编辑:陈斌
作为首个公开支持奥地利学派的总统,米莱就职后迅速推进阿根廷的各项改革,很多人认为这是一次大型社会实验。严格来讲,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因为经济学是经济学,政治是政治。正如物理学是物理学,工程是工程一样,两者有联系但不应相互混淆,澄清一下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很有必要。
经济学是科学
首先,我们要明确经济学的科学地位。既然是科学,那就有科学的规范和要求,有其分析方法和范式。无论是芝加哥学派,还是奥地利学派,虽然具体观点上各有不同,在根基上的科学哲学也略有不同,但它们的定位仍然都是科学。科学的一大特征是,逻辑先于立场,这点跟政治和政策都迥然相异。
其次,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来说,早期的经济学的确与财政学紧密相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经济学已经逐渐从财政学中分离出来,研究对象也发生了转变。古典经济学时期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完整译名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虽然斯密的观察是微观的,但目标还是宏观的。
后面经济学的发展更细致更具体,新古典经济学假设了一个理性人,区分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人和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则是货币和国家经济。而到了奥地利学派这里,研究对象是真实的行动人,研究方法也进行了统一,不再区分微观和宏观,也不再区分价格理论和货币理论,而是把经济学建立在人的行动学之上,使理论体系具有更强的内在逻辑一致性。
第三,所有科学都在探寻规律,这种规律要求在其研究边界内具备普遍必然性,不能出现特例或反例。另外理论在追求更大解释力的同时力求简洁,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的“奥卡姆剃刀原理”,意思就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一个理论掺杂的因素越多,就越不容易发现问题的本质。
所谓的“普遍必然性”,一方面是在解释,理论可以解释相同的现象。另一方面也是在预测,如果某些条件同时满足,那么某些现象会重复出现。它基本的表达范式是“如果…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胡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