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守旧的国家栋梁
曾国藩并不讳言自己身上的血腥气,他在长沙审案局时赢得了“曾剃头”的名声——4个月里杀了230多个所谓“数十年应杀不杀之人”。而战争的酷烈还在后头。
将书包斜挎在身后,像鸭群一样走在小路一边的小学生,在往富厚堂去的路上遇见好几拨。初春的双峰县荷叶镇正下雨,空气清甜,柳条抽出嫩芽,远山笼在薄雾里,曾国藩百年后的湘乡依然是农耕样貌。
1875年7月初,《伦敦日报》北京通讯员报道:
大清国的教育从孩子们很小时就开始了。在大街上,你可以看到稚嫩的小男孩们抱着满满一包书去上学,他们的书包通常只是个蓝色的布袋。
这位英国记者参观过的一所乡村小学堂里放着一具新的柏木棺材,上面贴着红纸,纸上写着“喜”字,取升官发财之意。
全体孩子在同一时刻扯着他们最大的嗓门在叫喊,这样做的目的是把正在朗诵的课文背诵下来。他们正诵读的都是大清国的经典著作,譬如孟子的作品。想象一下,在一个乡村学校阴暗潮湿的屋子里,孩子们正在读柏拉图、荷马等人的著作,而且要凭记忆把它们背下来……
升官的路径是获取功名,发财倒未必,清代穷困潦倒的京官每天啃烧饼之类的事迹就躺在那些笔记、书信里。各省乡试,竞的是秀才、举人。竹亭公曾麟书一生乡试17次不第,最后只比儿子曾国藩早一年考中“准秀才”(补生员)。曾国藩24岁那年中了举人,入省学岳麓书院。
贡生和进士的功名则要进京赶考才能获取。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在《燕山楚水》中展示过一张北京贡院的照片:大约9、10个4尺见方、狗窝似的小房间连成一排,共有100多排,可容纳1万多名各省来的秀才或举人。每间小窝三面由粗砖砌成,一面敞开,考生自带布帘挂上。考试共进行9天,每3天为“一科”,3天内一步不得出来。常有年老考生死在里面。在清朝,如果一个男人穷经皓首,坚持赶考到80岁,皇上会授予他一定的荣誉。而他们作为晋身之阶的作品,在英国记者看来,“包含了数不清的引经据典,都是些以华丽词藻堆砌而成的空泛文章”。
曾国藩书写过父亲所作的一副联语:“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耕半读,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61年的生命中,曾国藩实践了“耕读”,却从未在士大夫经世济国的理想面前停下脚步,他的官运也随着政绩的卓著日渐亨通,直至位极人臣。他在道光、咸丰、同治三朝获取的一连串功名,如今镌刻在富厚堂一块长4.35米,宽1.7米的“篤親錫祜”匾额上:赐进士出身、诰授光禄大夫、钦差大臣、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兵部尚书、两江总督、特赏黄马褂、双眼花翎、一等毅勇侯。从小在富厚堂附近长大、如今是讲解员的廖静告诉记者:这相当于今天的名片。
历史学家徐中约认为,清朝接受了传统儒家秩序,招纳汉族士人进入官场与满人共事,二元种族体制是清朝王权的特色,但通常皇帝信任满人胜过汉人。
从1852年在家乡组建1万多人的团练,到1860年5月授职两江总督统帅湘军,曾国藩没有实权地征战了8年。在他的政治生涯里,相当一部分压力来自朝廷的疑忌,这使得他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咸丰年间,朝廷两天内下发两道诏书,一道是任命,一道是取消任命。曾国藩曾对同乡知交刘蓉说过:我浴血奋战,受此猜忌,令人心寒;若被谋害,墓志铭里一定要替我鸣冤,否则死不瞑目。九帅曾国荃率吉字营攻下天京1个月后,曾国藩便开始裁军。一年后,他能调遣的兵力只有6000人。远在紫禁城的慈禧终于松了一口气。1870年曾国藩60寿辰,同治帝亲题“勋高柱石”4字,送到两江总督府。
后刊曾文正公文献
曾国藩像
曾纪泽
中国首批留美幼童
总督飞虎旗
书生带兵
1858年10月23日的《纽约时报》刊登过一则新闻专稿,记录了《天冿条约》得到咸丰帝批准后,法国公使葛罗及其秘书、卫队12人初探长城、路遇清国骑兵的经历。
这些在首都门户安营扎寨的清国军人们,竟不知道自己的国家一直与英国和法国处于战争状态。什么广州事件、大沽海战、停战协议在天津签订,所有这一切他们一概不知……这些鞑靼骑兵没有弓箭,但每人肩上都背着一杆火枪。他们的火药显得很粗糙,在他们的弹夹里除了子弹还有一些小小的铅块。每个人的长统靴内都插着烟斗和扇子。
湖南省作协主席、岳麓出版社首席编辑唐浩明对记者细述了清代的兵制:八旗兵实行世兵制,其退化在史料中多有记载;绿营兵(各省由汉人组建的常备军)主要实行余丁制。所谓“余丁”,就是在军队中省口饭将未成年的穷孩子养起来,他们平时打杂,也出操。当守兵不够时,从余丁中选拔,步兵不够时,从守兵中选拔,骑兵则出自步兵,是清朝最好的兵种。在长期无战事情况下,余丁制导致绿营兵数代“吃官粮”,战场上“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胜者争功,败不相救”已是一种常态。
曾国藩很清楚,绿营和乡勇都不是太平军的对手。他采用了明朝戚继光发明的兵制,组建了一支体制外的新军,并为其注入捍卫传统、驱逐异端的使命。他在著名的《讨粤匪檄》中,指出太平军烧毁孔庙、焚烧四书五经,是对几千年中国礼义人伦的反动。梁启超说过:洪秀全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完全背离中国文化,不得人心。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杨国强说:“在太平军的主张之下,不仅儒学存活不了,佛学、道教也存活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被踏为平地,教中国人怎么活?”
书生有血性,书生带起了兵。曾国藩首先集聚同乡师友,量才而用为营官——湘军的幕府一度多达88人;再招募“朴实山农”,拒绝市井油滑。他对最早的湘军将士说:大刀长矛,好比四书五经。清末学者王闿运在《湘军志》中记述过“诸生讨训山农”的景象。杨国强认为,如果说聚集在洪秀全理想下的农民显示出小农精神世界的一半,那么曾国藩与诸儒生用卫道意识唤醒的,是小农精神世界的另一半。这场战争,是农民与农民的交战。
胡林翼行军必讲《论语》;在奔赴战场的路上,曾国藩坐在轿子里读杜甫、韩愈的诗文;左宗棠“出山十余年,跃马横弋,心扬心粗,恐善源日涸,得暇即亲六籍”。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在《近百年湖南学风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老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