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3月22日晚,俄罗斯莫斯科近郊一音乐厅遭严重恐怖袭击,目前已致143人遇难。恐怖主义是全人类的公敌。2024年1月,伊朗遭遇恐怖袭击,发生连环爆致103人死亡。2023年10月,法国北部城市阿拉斯发生持刀袭击事件,一名教师被杀害。2022年4月,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孔子学院班车遭遇自杀式恐怖袭击,造成3名中方教师遇难。2021年10月,阿富汗一座清真寺发生爆炸袭击事件,致46人死亡,另有143人受伤……一个个数字令人触目惊心,一场场悲剧再次提醒我们:恐怖主义仍是全球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恐袭悲剧
-
从别斯兰到音乐厅,俄罗斯恐袭记忆
“俄方知道这起恐怖袭击是激进伊斯兰分子实施,但俄方更关心雇主是谁。”普京说。 “我清楚地记得,一整个下午我们都守在电视前面,盯着滚动新闻,为孩子们的命运而担忧。” 叶甫盖尼娅说,并不清楚更具体的调查细节,也很难去界定是谁的责任。但事实就是,有三百多个孩子就是因为这个事情死掉了,而政府无能为力。 “那你相信是乌克兰吗?”当南方周末记者问叶甫盖尼娅,她说,“我拒绝回答”。 (本文首发于2024年3月28日《南方周末》) -
莫斯科遭遇大恐袭,“俄罗斯面对的不确定性增大”
但无论谁是幕后黑手,此次恐袭事件对俄罗斯的影响都很大。遇袭地点紧邻莫斯科,而且发生在公共娱乐活动场所,将会进一步加剧俄罗斯民众的不安全感,对普京新任期带来挑战。 今年是超级大选年,欧洲的选举和美国大选正在博弈之中,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而普京却相对平静地高票当选。相较于西方国家的政治博弈,俄罗斯有更大的政治优势。这也可能是普京今后执政的最大优势。 马克龙的“出兵论”绝对不仅仅是口头之争和外交策略,包含着欧洲对俄罗斯和普京某种深入骨髓的恐惧,同时也包含着对美国政治、对特朗普派的深度失望。 -
外交部:中巴有决心、有能力让恐怖分子付出应有代价
-
莫斯科恐袭:或是ISIS-K的征兵筹款宣传战
对于ISIS-K这样的恐怖组织来说,发动恐袭不一定是战略需要,而可能是宣传行为。就此而言,本次袭击目标是莫斯科还是纽约,其实并无差别。 -
143人殒命,二十年来最严重恐袭:莫斯科郊外的枪声
多名受访留学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事件后学校发出通知,呼吁不要去人多的地方。同时课程由线下改为线上,“线下复课的时间还不知道,要等最新通知”。 “虽然‘伊斯兰国’一方宣称对事件负责,但现在确定谁是幕后凶手还为时尚早。” “恐袭时间选在大选后一天,地点则是邻近首都莫斯科的小城。这样的巧合,很难让人觉得与大选无关。” -
俄罗斯莫斯科州音乐厅恐袭事件死亡人数上升至140人丨滚动
-
伊朗发生连环爆炸已致103人死亡,当地官员称系恐袭事件
-
遭“恐袭预告”,法国缘何被恐怖组织盯上?
“有了钱,这些组织就可以通过渗透移民潮等方式,就地培训圣战分子。就像2015年11月13日袭击事件中的一些行凶者一样。他们还可以远程培训其他人。”达尔马宁说。 虽然袭击者宣称“效忠极端组织”,但大多数人都是年轻的法国公民,且呈现小团体式活动。 在西方阵营内部,法国针对多元族群和信仰群体的态度较为严苛,强调族群平等并捍卫世俗化原则,不允许宗教元素在公共领域过分展示。因此,围绕头巾问题、Abaya服饰问题等所产生的矛盾与冲突便会周期性呈现。 -
“俾解”再现,巴基斯坦孔子学院遭“恐袭”
巴基斯坦当前处于动荡不安的调整期,各方矛盾复杂,无暇顾及。诸多因素作用下,素有恐袭恶行的“俾路支解放军”有了可乘之机。 被问到在卡拉奇是否安全时,博文说“这是我的家,但现在我觉得很危险”。 -
02:59
英国69岁议员遇袭身亡,“独狼式恐袭”何解?
-
战争已经结束,恐袭却未消失 阿富汗“凛冬将至”
“伊斯兰国呼罗珊分支”(以下简称ISKP)是阿富汗境内的恐怖组织。ISKP与塔利班同属伊斯兰教逊尼派,但前者认为塔利班过于“温和”,双方近年频有流血冲突。这对“死敌”间的冲突,在美军撤离阿富汗后,显得尤为剧烈。 虽然塔利班颁布了基于伊斯兰教法的着装、出行等规定,但在喀布尔街头可以看到,执行情况不尽相同。“有一些女士没有遮面,没留胡须的男士就更多了。没留胡须的警察也照样在执勤、上班。” “用美国著名政治学者约瑟夫·奈的话说,阿富汗是国际社会强行拉入到现代社会的一个前现代国家。如果一味用现代社会或者后现代欧洲人的眼光来要求他,那可能吗?” (本文首发于2021年10月14日《南方周末》)
反恐打击
-
“恐怖分子没有国籍”,谁在操纵俄罗斯恐袭?
回顾 20年来的俄罗斯反恐斗争,其实可以总结的经验教训非常多。比如,情报搜集不准确、应对机制不够迅速、反恐行动中各部门配合协调存在漏洞、对人质安全重要性的忽视等。 恐怖组织会在全球招募成员,为了达到政治、宗教等目的,恐怖分子也需要依赖于国家和民族身份来掩人耳目,躲避追查。 而“伊斯兰国”恐袭背后牵涉的是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利益等因素,“伊斯兰国”还会利用俄罗斯与美西方的矛盾获利等,所以其应对更加困难,更不用说根除。 -
英国议员遇袭身亡, 如何“去极端化”成反恐难题
除了边境管控、实施严格移民政策等“一刀切”反恐措施,“去极端化”也已成为一种流行的反恐概念。 (本文首发于2021年10月21日《南方周末》) -
谁是“恐怖分子”?反恐是谁的责任?……他们这样谈“反恐”
-
智库视点丨美国反恐20年 ,依旧是“遏制思维”
美国的“反恐战争”继续以“国家”作为打击目标。先后发动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进攻,加强对朝鲜、伊朗的施压,无一不是“既有思维”的延续。美国针对的地区仍是传统的“边缘地带”,思维仍然是“遏制思维”。 在美国反恐20年间,还出现了“伊斯兰国”这种具有全球影响力,并且实现领土化、机构化、系统化,可以和传统“国家”相竞争的恐怖组织,可以说是对美国发动反恐战争一个最大的讽刺。 -
最新研究:美国20年反恐战争损失8万亿美元 约90多万人丧生
-
反恐必须全球化
掐指一算,距离圣诞节不到一周时间。其中信号和意味令人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