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假买假受关注,对职业打假应准确区分、仔细分辨 | 快评

“职业打假”的现象和话题由来已久,支持和反对“职业打假”的声音都有道理。而历经多年演化,目前“职业打假”的行为已出现多种不同类型,对此加以梳理和分别认识,或有助于公众更好理解最高法在工作报告中的表示:“知假买假”索赔有利惩治假冒伪劣,但也存在借维权敲诈等乱象。

而敲诈勒索,甚至是先栽赃陷害再敲诈勒索,性质恶劣。对这样的行为,当然不能姑息,要严厉打击。

责任编辑:陈斌

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知假买假”“职业打假”引起了不少关注。最高法工作报告中提到,针对“知假买假”问题,发布典型案例,明确只在“生活消费”范围内支持惩罚性赔偿请求,使延宕二十多年“知假买假”裁判标准不一问题得到规范。

最高法在工作报告中还表示,“知假买假”索赔有利惩治假冒伪劣,但也存在借维权敲诈等乱象,通过发布典型案例,亮明了惩治造假售假的司法态度,同时明确只在“生活消费”范围内支持惩罚性赔偿请求。最高法报告还举了一个例子,张某分46次购买46枚过期的咸鸭蛋,依据食品安全法中赔偿金额不足1千元按1千元赔偿的规定,将46次交易分开,起诉商家要求赔偿4.6万元。而法院判决认为,分46次购买咸鸭蛋“不符合生活消费习惯”,只支持按一次交易计算赔偿总额,46个咸鸭蛋总价款101.2元,商家应支付10倍惩罚性赔偿共1012元。

还有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职业打假”提出建议。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安徽省委会副主委周世虹认为,“职业打假人”是“市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3)


151****8176
回复

151****8176

2024-03-19

不认同第二种情况属于敲诈勒索。发现商家问题本来就可以举报也可以不举报,这是受害者权力。超过法定赔偿的索赔是协商处理问题的第一阶段,商家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实在谈不拢走法院判决,依法赔偿。不能说超过法定标准就是敲诈勒索,更不能以商家不能接受就是敲诈勒索。这只是双方协商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有助于促进商家合法经营,净化市场环境。

133****7813
回复

133****7813

2024-03-17

希望有更多的遵纪守法的专业打假人出现。单靠政府相关部门根本就无法遏制当下我国制徦售假猖獗的现状。单一的消费者也不是制假售假者的对手。只有鼓励更多的专业打假队伍上前线,我国当下混乱的市场现象,才有可能向好。万不可因噎废食,因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就全面否认职业打假。恭喜王海终于等到被社会认可

贾超
回复

贾超

2024-03-17

本质还是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打工人会区分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问题嘛!区分以后会背锅嘛?区分的过程工作量是比较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