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业正处于历史性的变革中。变革之际,金融业还存在哪些立法空白?哪些法律法规尚有漏洞需补?监管滞后于市场之处,如何借鉴海外成熟经验?2024年两会期间,金融界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为此建言献策。
两会金融界之声
-
全国政协委员张毅:AI给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带来新课题
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水平和监管水平均居世界领先水平,可以把互联网领域成熟有效的监管经验借鉴到人工智能领域,构建人工智能算法治理体系,弥补监管体系空白。 金融机构对于最前沿的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技术“既爱又怕”,既希望通过科技赋能实现商业模式上的迭代进化,又担心技术失控给金融机构带来新的风险隐患。 人工智能也给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带来新的课题。金融机构一旦发生被不法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攻击,诸如利用人脸识别或人工智能技术冒领储户存款,损失谁来承担?谁有举证义务?这些问题现实且棘手。 -
全国政协委员赵柏基:数据流通交易市场亟待一体化|两会金融界之声
当前的数据资产估值方法还是基于传统的估值理念和方法,未来可考虑引入更多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估值的准确性和效率。 唯有在政策、平台和参与主体等方面打通重要“关节”枢纽,促进数据要素高效流通交易,才能充分释放其价值,具备国际竞争力。 需要加强各地交易所在规则、流程、信息等方面的协同与互通,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易规范,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数据流通交易市场体系,促进场内交易。 -
存款保险如何让存款更安全?|两会金融界之声
存款保险制度不仅仅发挥了风险早发现、早纠正作用,还在处置部分中小商业银行风险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践中,由于存在信息共享不足,且受限于《存款保险条例》限定,存款保险机构可直接收取的信息较少,制约其在风险警示、早期纠正和风险处置中作用的充分发挥。 如何做到第一时间识别风险?真实、准确的财务数据是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快速行动的前提。 -
汇丰银行主席王冬胜:良好的科技金融生态绝非一蹴而就|两会金融界之声
中央层面成立跨部门专家小组,应包含国务院主管科技、经济、金融等部门,同时应吸纳不同类型的科技龙头企业和全链条金融机构代表参与。 应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先导,通过科技项目推介、差异性监管措施、政府税收优惠及保险等政策补贴、项目退出机制完善等方式鼓励并吸引民间和海外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和转型。 监管机构对于向科技创新和转型提供金融支持与服务应实施差异化、制度化的监管措施,以及风险补偿和奖励机制。 -
全国政协委员何杰:制定转型金融标准迫在眉睫|两会金融界之声
如何在“非绿”的企业中,有效识别出具有意愿、技术和能力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难题。 未来,拓展绿色产业认定范围,标准制定和产品创新是一个开端。建立配套的统计标准、监管及激励机制,形成一个“工作闭环”,则是保证相关绿色金融业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挑战。 以标准化方式提高金融市场可持续信息的透明度,解决金融市场产品的可持续信息披露不一致性,避免绿色投资产品发行时的“漂绿”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