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建行人”履新民生银行行长,“小微之王”能否重拾荣光?丨金融人物③
王晓永曾撰文指出,普惠金融战略的落地,要求金融机构既要有决心更要有能力从“头部客户”转向“长尾市场”。文章援引数据提及,近三年建行普惠金融信贷累计投放近3400亿元,是四川省内普惠金融供给总量最大的金融机构。
在20家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中,民生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利率水平在同业中排名靠前。
以A股9家较大型股份制银行作为样本,围绕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等指标观测对比发现,民生银行各项数据在同业中排名靠后。
责任编辑:谢艳霞
时隔8年余,民生银行迎来新行长。
2024年3月12日下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出席民生银行干部会议并宣布:王晓永担任民生银行党委副书记。原行长郑万春因到龄退休。随后,民生银行召开董事会临时会议和监事会临时会议。在相关会议上,王晓永被聘为民生银行行长。
王晓永系原中国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
建行“老兵”王晓永有何银行经营策略?南方周末梳理得知,王晓永是一名“老建行”人,曾历任建行山东省分行副行长、建行甘肃省分行副行长、建行重庆市分行行长、建行渠道与运营管理部总经理和建行四川省分行行长。
公开信息亦显示,在建行四川省分行任职期间,王晓永曾多次带队走访企业,调研金融助推乡村振兴等工作情况,与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交流座谈。他曾表示,要围绕地方产业特点,发挥银行的平台和资源优势,用足用活金融政策,用优质的金融服务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一位了解王晓永的人士对南方周末称,“王行长挺能干。2023年,建行四川省分行各项业绩都很不错,被评为一级分行。”
更值得关注的是,王晓永对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领域非常关注。南方周末梳理并研究发现,他曾先后发文阐述自己的银行经营思路和策略。任职建行总行渠道与运营管理部总经理时,他于2018年在《中国金融》杂志上发表《顺应金融科技发展趋势》一文。文章称,金融科技的核心仍然是金融本位,科技只是围绕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本质进一步优化效率和触达长尾而已。建设银行认识到金融科技时代为公众提供更便捷、更普惠金融服务的使命担当,把普惠金融作为三大核心战略之一。
2023年,担任建行四川分行行长时,王晓永在《中国金融》发表《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量》一文指出,普惠金融战略的落地,要求金融机构既要有决心更要有能力从“头部客户”转向“长尾市场”。“长尾”意味着更广大的市场主体、更细分的行业领域、更多样的经营状况。文章援引数据提及,2022年建行普惠金融信贷余额在当地同业中率先突破千亿元大关,近三年累计投放近3400亿元,是四川省内普惠金融供给总量最大的金融机构。
相关数据也印证了业内关于建行在普惠金融领域见长的评价。一位银行界资深人士向南方周末评价称,目前普惠金融业务做得比较好的银行包括建行和宁波银行等。截至2023年9月末,建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近3万亿元,约占全市场10%,服务客户近310万户,已经成为市场上普惠金融供给总量最大的金融机构。
在新行长履职之际,一度传言即将离任的董事长高迎欣则继续留任。两位来自国有大行的“高王配”将面临怎样的老问题和新局面的挑战?民生银行力压不良且走向合规的趋势是否能持续?曾被誉为“小微之王”的民生银行能否重拾往日辉煌?
高迎欣式改革:强化风险处置系统思维
此前,业内对民生银行董事长高迎欣是否留任一事也产生过猜测。现年62岁的高迎欣此番留任对民生银行的大方向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南方周末接触的银行人士对高迎欣在民生银行的改革持不太一致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2020年空降民生银行后,高迎欣虽励精图治,积极作为,但因该行历史包袱较重,又恰逢大疫三年及房地产拐点到来,改革成效较难一蹴而就。但亦有银行人士对南方周末评价称,近年来,高本人在民生内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是坚持长期主义且干实事之人,不会急功近利。他上任第一年,即着手调整资产结构,将此前民生热衷的地产相关业务进行收缩,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更大的风险。此外,他还提高零售业务占比,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力度,着眼于银行长期发展。薪酬方面则一改之前以利润导向为中心的高激励考核制度,转而实行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专业序列改革。在高迎欣的带领下,这几年,民生银行在风险出清及公司治理改革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令资本市场记忆犹新的是,高迎欣掌舵民生银行后发布的第一份年报便“洗了个大澡”,通过从严认定不良贷款等方式,大幅增加全年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和全年处置不良贷款消耗拨备,这令银行净利润同比急剧下滑。相关事件被外界视为新掌门人上任后,民生银行正以一种更为审慎的方式面对风险问题。
招商证券和兴业证券等券商近年发布的研报亦对民生银行加快风险出清予以重点关注,并一致指出,2020年-2022年,民生银行累计清收处置不良和存在风险隐患的资产超 3000 亿元,存量风险基本化解完成。2022 年,民生银行实现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逾期贷款额和逾期贷款率“四降”。由于近几年经营风险偏好明显下移,存量不良基本化解,民生银行后续资产质量或显著改善。
高迎欣如何自我评价这场被称为“大刀阔斧的改革”?2024年1月,高迎欣于《中国金融》杂志上公开撰文表示,近年来,民生银行把处置化解风险和强化全面风险管理作为关键任务,大力压降非标资产,实施清收处置“三年规划”,原有存量风险基本化解、资产质量稳固向好。对公房地产业务规模、不良率在可比同业中均处于中等水平,总体风险可控;地方政府平台业务余额压降且不良率保持较低水平。他还指出要进一步强化风险处置的系统思维、发展思维,积极抢抓清收处置先机,加快推进重点领域问题及不良资产处置力度。
此番换届尘埃落定后,在加快风险出清和强化风险管理方面,民生银行或将延续近年来的审慎作风。
基本面喜忧参半
高迎欣亲自捉刀的系统性改革历时四年之后,民生银行各项财务数据在业内究竟处于什么水平?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以A股9家股份制银行作为样本,围绕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等指标观测对比发现,该行各项数据尚在同业中排名靠后。
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民生银行的不良贷款率1.55%,仅略低于华夏银行(1.72%)。同期样本中,招行相关值最低,为0.96%;拨备覆盖率方面,民生银行为149.21%,在A股9家股份制银行中排名垫底。同期样本中,招行相关值最高,为445.86%;资本充足率方面,民生银行为12.85%,仅略高于华夏银行11.96%。同期样本中,招行值最高,为17.38%。
而在营收及净利润方面,2021年和2022年,民生银行营收增幅连续两年为负,分别为-8.73%和-15.6%;归母净利润则分别实现0.21%及2.58%的增幅,较2020年大有改观。2023年前三季度,民生银行实现营业总收入1063.04亿元,同比下降2.11%;归母净利润335.77亿元,同比下降0.60%。据WIND数据,国内42家上市银行中,2021年、2022年,民生和浦发是唯二两家营收增幅连续为负的银行。净利润增幅方面,2020年-2023年,民生银行净利润增幅排名依次为倒数第一、倒数第二、倒数第七。
但转折似乎隐现。如果仅从2023年第三季度数据来观察,民生银行归母净利润则实现了7.22%的同比增长,处于业内靠前水平;单季度同比增幅较2023年前两个季度大幅增加。招商券商就此指出,民生银行息差降幅好于同业,2024年息差或触底。得益于2020年以来大力度处置问题资产,资产质量压力或已过万重山,经营业绩有望迎来拐点。2023年三季度民生银行零售客户数达1.28亿户,零售AUM达2.71万亿元,零售客户基础相对较好。
另一位银行界资深人士对南方周末表示,受经济周期调整及相对应的经营模式转变等因素影响,近年来银行经营普遍不易。就民生银行而言,该行之前与地产圈互动频繁,包括正荣、阳光城、金科、佳兆业、蓝光、宝能、泰禾和恒大等房企都是民生客户,房地产业务亦是拉动该行资产规模的一大引擎。在处理地产相关的不良资产方面,若市场出现回暖则有望加速出清进程,但目前来看形势尚不明朗。可以肯定的是,为抵御资产质量下滑大幅计提拨备是导致银行业绩不佳的重要因素。
截至2023年6月末,民生银行对公房地产不良贷款额195.98亿元,比2022年末增加40.53亿元;对公房地产不良贷款率5.13%,较2022年末上升0.85个百分点。时任行长郑万春在当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自恒大集团出现风险以来,该行全面排查存量项目,强化项目管控。通过推进销售回款、项目转让、诉讼清收等多种方式,加快资产处置。审慎开展风险分类,根据项目目前的实际情况及预计损失,已计提充足拨备。
普惠业务或更强
在持续改革之下,替代“高郑配”之后,“高王配”将在哪些业务条线发力?
南方周末对比两任行长履历发现,两位行长均有国有大行的工作背景。郑万春曾担任工行总行工交信贷部处长、海南分行行长兼省行营业部总经理、总行工商信贷部副总经理等。后又分别在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和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担任总裁助理和总裁等职位。2013年,郑万春再回工行担任总行副行长;相比之下,王晓永则一直在建行系统内任职,拥有多家省级分行一把手的经营管理经验,并曾担任建总行渠道与运营管理部总经理一职。
上述银行界资深人士就此认为,对于早期在企业文化方面存在积弊的民生银行而言,引入具备国有大行背景的行长是更合适的选择。经历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能力较强。具有相关从业背景的领导者可将优秀的管理经验带入民生银行。早期的民生银行在考核制度上过于短视,给很多业务埋了雷。当初监管层选择郑万春赴任或许已有此番考虑。
从职业轨迹及银行发展阶段来看,曾在资产管理公司担任高层的郑万春可算得上不良资产处置专家。他出版过名为《金融不良资产处置关键技术探究》一书。其2015年走马上任也契合当时民生需要解决小微贷不良率高企的需求。近年,民生银行在风险出清方面取得不错成绩也恰巧证明“高郑配”组合顺应了该行发展路径。
按照上述逻辑,结合行业生态和民生银行当前发展战略,王晓永此番上任显得颇为合理。
2023年11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并首次将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定义为“五篇大文章”,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指明方向。
民生银行亦于2023年中报中明确表示要坚持“民营企业的银行”的战略定位,坚守民生银行多年来的客户定位与战略选择,保持鲜明特色不变,努力成为民企客户服务最好的银行,尤其在小微金融服务领域树立金字招牌。从民生银行系列表述中,可窥见这家率先在同业中发力小微业务的银行对过往荣光的怀念。在普惠金融及金融科技领域有多年经验的王晓永无疑可助民生银行一臂之力。
兴业证券曾在一份调研报告中对民生银行近十余年的小微发展业务发展路径进行描述,将该行小微业务发展分为快速发展(2009年—2013年)、转型阵痛期(2014年—2016年)、重新出发期(2017年起)。以小微贷款余额增速作为统计项,2010年至今,民生银行的这一指标历经了先扬后抑、后逐步稳定增长的发展轨迹。兴业证券指出,民生银行较早进入小微金融蓝海,积累了大量客户群体、业务经验、产品体系以及人才队伍,具备显著的先发优势。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梳理研究2023年半年报也发现,在央行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认定的20家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中,民生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上的利率水平在同业中排名靠前。盈利角度来看,该行在相关业务领域存在优于同业的竞争力。
以A股9家股份制银行作为可比同业参照,同期,民生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在9家银行中排名靠前。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认为,在“维护金融稳定”“普惠金融”成为各商业银行争相关注的重点之时,有了 “高王配”的加持,与小微业务缘分匪浅的民生银行或将迎来新一轮曙光。
新行长须解的三道题
摆在“高王配”面前的难题还有本年度的董事会换届、强化合规问题及科技投入须持续增加的问题。
2024年,民生银行将迎来董事会换届。作为全国首家主要由民营企业发起设立的股份制银行,民生银行董事会有众多“明星”企业家坐镇。多年来,该行股东、董事以及管理层之间都存在微妙博弈。
南方周末查询相关资料发现,截至目前,民生第八届董事会共有18名董事,其中不乏卢志强、刘永好、史玉柱、张宏伟等企业家。在上届董事会换届前夕,巨人网络董事长史玉柱就曾公开宣称,“民生银行董事会已经超龄服役。将来谁主持民生大局我都支持,但以董事长为首的管理层的收入,必须与公司市值挂钩。另外民生有大批非常优秀的年轻人,应该大胆破格提拔到各级管理层里,不能再论资排辈。”东方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宏伟也曾在一次董事会上就两桩核销有关公司呆账的决议弃权。他给出的理由颇为直接:“目前对高管的追责还不够严厉,希望就贷款造成的损失继续追究相关高管人员的责任,挽回经济损失。”
持股比例方面,截至2023年三季度,深圳市立业集团首次进入前十大股东排名第七。而此前被民生银行告上法庭的泛海集团则仍持有4.12%股份。泛海集团董事长卢志强此番是否退出董事会为外界关注。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认为,如何给民生银行股东及董事会成员交上一份更为满意的答卷,是新任行长王晓永需要面对的一道大题。
民生银行备受关注的合规问题也亟待解决。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信息显示,2024年开年,民生银行泰安、大同等分行分别因“信贷管理不到位、严重违反审慎经营原则”及“贷后检查未尽职”等原因收到罚单,再度暴露出内部管理问题。而在此之前的2020年及2021年,民生均收到当年银行业单张罚款金额最高的罚单,在业内有着“罚单之王”的称号。房地产贷款及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一直是该行“屡罚屡犯”的“重灾区”。
一众银行发力的金融科技亦是民生银行备受关注的重点。南方周末调研发现,2022年,民生银行加大了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科技投入达47.07亿元,同比增长22.48%,占营业收入的3.57%,同比上升1.16个百分点。科技人员数量为4053人,比上年末增长32.36%。
2020年-2022年间,在A股9家股份制银行中(浙商银行和平安银行未披露相关数据),包括民生银行在内的7家银行在该领域的投入均逐年增长。绝对值方面,行业领先者招行保持绝对优势,民生尚与其存在较大差距。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认为,在无科技不金融的时代,科技投入势在必行。民生银行如果持续发力普惠金融,加大科技投入是一道不能绕开的选题。
校对: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