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杭侃:文博考古发展仍受制约,需“国家顶层设计”
“博物馆不是研究机构,文物系统一年要做3万个左右的展览,但是在2016-2021年五年之间,全国各个基金里面,关于博物馆学的只有10项。博物馆拿一个课题、做一个研究都很困难,这样肯定就会制约这个学科的发展。”
“考古学是通过田野调查获取研究资料的学科,就这个学科来说,它只有一定的需求量。一年可以审批下来多少平方米可供发掘的考古工地,相应地需要多少发掘的人员,这个都有一定的限制。”
责任编辑:刘悠翔
赴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前几天,杭侃还在调研走访云冈石窟的各个部门。这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自2021年担任云冈研究院院长,他在这里已经工作了三年,延续了此前云冈石窟“让文物活起来”的数字化研究、保护、利用的道路。云冈研究院的数字化保护中心、可移动文物修复室、壁画文物修复室,都让云冈石窟的“活化”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2023年起,杭侃担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当年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杭侃把目光聚焦在文化遗产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他认为,保护利用好一处文化遗产,不仅需要考古学,还需要更广泛的博物馆学、古建筑、历史学甚至管理学等跨学科的知识和研究,而不少高校在这方面的学科建设难如人意。面对抽象的“文化遗产课程建设”概念,很多人并不理解其内在涵义,杭侃向南方周末记者详细解读了这个概念的背景,以及它所反映的目前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缺环。
“这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问题。”杭侃说。在他的五年人大代表任期内,他还会继续在这个方向提出更多的建议。2024年,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杭侃把建议的重点放在了高校博物馆建设和“怎样更有效地吸收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文物保护”。“要把规则制定好。”在采访中,杭侃经常提到的词是“规则”“法律”,他希望在文物保护与研究的各个领域,都有相应的法律条款作为依据。
比如,高校博物馆目前并不是独立法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未来要不要给高校博物馆一个更加合适的法律地位;又比如,很多博物馆是公益单位,那文创的营收要怎么办,这其中也牵涉复杂的法律问题;还有让社会资金参与进文物保护,也需要更加贴合实际的“游戏规则”……这些都需要更加宏观的“顶层设计”。
聊到杭侃最关心的云冈石窟,他向南方周末记者推荐了目前正在深圳博物馆举办的一个大展“文明丽迹——北魏平城与云冈石窟艺术”。这个展览展出了云冈第12窟同大小3D打印雕像,“这个高度要超过10米,一般的博物馆没有这个高度,但是深圳博物馆有,所以就在深圳博物馆展出了。”杭侃说。之所以可以将雕像完整地3D打印出来,是因为这些年来,云冈研究院等团队在持续不懈地对整个云冈石窟进行数字化采集。据杭侃透露,目前整个石窟已经完成了大约三分之二的数字化采集,“现在大家不来云冈也可以感受到云冈的真容巨壮。”
高校还能为博物馆发展做很多
南方周末:2023年你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建议是关于文化遗产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2024年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