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报告举例牟林翰案:婚前同居施暴须担刑责

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用心办好百姓身边案,去年审结涉教育、就业、医疗、养老、食品安全等民生案件539.1万件,同比增长14.2%。8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副主任、《报告》起草组负责人余茂玉解读《报告》时,就隐形加班、婚前同居施暴、高额彩礼、家校纠纷等民生问题进行了回应。他表示,《报告》重视理念阐释、重视法治引领、重视回应关切和重视以案释法。

婚前同居遭遇暴力怎么办?

“社会在发展,司法须前行。”余茂玉介绍,司法要适应新形势下家庭关系的新变化、新特点,通过定分止争,厘清权利、义务、责任,通过司法裁判、司法解释等来树立规则,引导和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余茂玉举例称,婚前同居现象愈发常见,而同居不是婚姻,相互之间也不属于家庭成员,如果受到暴力伤害,如何寻求救济?针对此类问题,《报告》点名“牟林翰案”,牟林翰凌辱同居女友致其自杀,以虐待罪判处有期徒刑,确立了婚前同居施暴须以家庭成员承担刑事责任的司法规则。

余茂玉指出,司法前行不只体现在家庭婚姻关系方面,在其他方面也是同样如此。比如,如今不少工作通过网络进行,上班也不局限于坐在办公室,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以外,利用社交媒体、办公软件等进行工作,算不算加班?

余茂玉表示,最高人民法院明确把“付出实质性劳动”和“明显占用时间”作为线上“隐形加班”的认定标准,让在线工作有收益,离线休息有保障。

离婚后彩礼是否需要返还?

彩礼是我国婚嫁领域的传统习俗,但近年来彩礼数额持续走高,涉彩礼纠纷案件不断增多。余茂玉指出,司法实践中发生纠纷后,彩礼是否返还以及如何确定返还的比例,一直没有明确的标准,不利于矛盾纠纷的化解,也不利于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

余茂玉介绍,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制发涉彩礼纠纷司法解释和典型案例,明确处理涉彩礼纠纷的基本原则,既尊重传统习俗,又明确禁止以彩礼为名索取财物,依法遏制高额彩礼,引导社会形成共识:让婚姻始于爱,让彩礼归于“礼”。比如,明确把共同生活时间长短作为确定彩礼是否返还、返还多少的重要考量因素,准确划清彩礼和为表达或增进感情的日常消费性支出的界限。

“《报告》中提到,坚持办案就是治理。要发挥司法裁判对于社会发展和法治进步的引领作用,促进问题解决。”余茂玉介绍,除了高额彩礼问题外,最高人民法院还针对“知假买假”“钓鱼式维权”等多发高发案件背后的社会治理问题,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出台司法解释、发布典型案例,引领社会风尚,促进社会治理。

学生上体育课受伤,谁担责?

教育是重大民生问题。余茂玉指出,发生在校园的矛盾纠纷,涉及到学生、家庭、学校等各个方面,如何平衡保护各方利益,一直是“两难”问题。

余茂玉介绍,《报告》中提到了小学生体育课意外受伤案。在此案中,家长起诉了学校,法院考虑到体育老师已经指导学生热身、讲解动作要领,并全程在现场指导,校方已尽必要教育管理责任和救助义务,因此依法认定学校不担责。

余茂玉表示,此案件的裁判传递出的规则是,对依规教学的学校不能“求全责备”,施以过于严苛的责任。“让学校该组织体育运动就组织体育运动,根本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从这个角度讲,依法保护学校就是更好地保护学生。”

余茂玉指出,处理家校纠纷如此,处理长期以来存在的医患纠纷也是同样的道理。人民法院一方面严惩非法行医等犯罪行为,依法维护患者权益,另一方面依法认定医疗机构的免责情形。根据民法典的规定,明确医疗机构善尽诊疗义务或限于当时医疗水平难以诊疗的不担责,让符合规范的诊疗活动有保障,全力救治患者的医生受保护。

“让符合规范的诊疗活动有保障,让全力救治患者的医生受保护,目的就是让医生能够放下包袱,全力以赴,救死扶伤,最终使患者受益。”余茂玉说。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