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会讲流利满语吗?从满语衰落看清朝君主对中国认同的确立

乾隆最喜欢汉文诗词歌赋,经常在古画上盖汉文印章,甚至乱涂自己写的“汉诗”。然而他对汉文化到了痴迷的地步,同时却不允许旗人汉化,也难怪底下的旗人不愿意陪他一起疯。最好玩的是,乾隆自己的满文玉玺上,也发现了拼写语法错误,其满文水平究竟如何也不好说。

责任编辑:陈斌

网上如今有个流行的说法:清朝入关后,满洲人迅速汉化,连皇帝都不会说满语了。而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也在回忆录《我的前半生》里说:“我的学业造诣最糟的,要数我的满文。学了良多年,只学了一个字‘伊立’(起来)!”“满文也是基本课,但是连字母也没学会,就随老师伊克坦的去世而结束。”更进一步印证了这一广为流传的认知。

然而历史真相却恰恰相反:满清入关后将满语尊为国语,最初两代宫内通行满语,甚至连汉人大臣都必须学满语,否则无法参加御前会议;而雍正乾隆以后,京八旗士兵的满语水平确实快速下降,但满清皇室仍长期保留着非常好的满语水平。

从努尔哈赤一直到顺治,基本都不通汉文

顺治以前的满洲君主,基本还不能流利地使用汉语。后金开国的努尔哈赤自不必说,就连第二代皇太极听汉语也非常费劲。比如汉军旗重臣宁完我,就在奏疏中提到“乞汗把国中会金话的汉人,会汉话的金人,挑选若干名,把六部承政一人与他一个通事,他若有话,径带通事奏汗,再误了事体,他又何辞!汗之左右,亦该常存两个好通事,若有汉官进见,以便问难”。

这里的“汗”就是皇太极,满语受蒙古语影响很深,包括大清皇帝的正式满语头衔,ejen han,字面意思是主子可汗,也就是大汗,这个han显然也是蒙古语借词。从这段文献可以看出,此时的后金大汗汉语能力极为有限,需要依靠翻译才能与汉官交流。

到了第三代,顺治已经开始接受汉语教育,但大概也只是学了口语,依然难以阅读汉文。比如《顺治实录》里就夸顺治爱读书,读到了翻译跟不上的程度。可见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