跻身2万亿城市俱乐部背后: 科技突围的武汉模式

2023年,武汉市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跃上2万亿元新台阶,成为中部地区唯一一个GDP超2万亿元的城市。武汉的经济跃进,离不开其独特的科技突围路径。不同于北京、深圳、长三角模式,这是一条围绕高校科研成果形成的链条完整的转化路径,即校内研发、周边孵化、大学科技园成长、高新技术开发区规模化的“四级跳”模式。

发自:武汉

责任编辑:李林薇

2024年2月20日,一场会议让“科技创新”成为全城热议的话题。武汉市召开“新春第一会”——武汉市科技创新大会,将科技创新放在城市战略最重要的位置。

2023年,武汉市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跃上2万亿元新台阶,成为中部地区唯一一个GDP超2万亿元的城市。而科技创新,则是奋力跳跃的重要动力。

在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发布的《2024年57城科技创新榜》中,武汉不仅名列前茅,还奉献了独特的武汉科技突围路径。不同于北京、深圳、长三角模式,这是一条围绕高校科研成果形成的链条完整的转化路径,即校内研发、周边孵化、大学科技园成长、高新技术开发区规模化的“四级跳”模式。

往来商贸的九省通衢造就了经济规模宏大的“大武汉”,而如今,科技之上,武汉的故事远不只如此。在实验室里,在精密的测量仪器中,居天下之中的新武汉正登上全球科技的大舞台。

在-43℃的漠河,东风公司研发总院“候鸟工程师”测试新款智能新能源汽车性能。 (东风公司研发总院/图)

向新:“从0到1”的技术突破

距“碱性全铁液流储能技术”的诞生已过去近8年,孟锦涛谈及这项自主研发技术时,激动依旧。这位巨安储能武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巨安储能”)创始人,是来自浙江绍兴的95后创业者,年龄和他的技术一样年轻。

8年前,孟锦涛和他的团队基于自主创新的液流储能技术,一路探索,从材料、器件、系统到解决方案进行全方位打磨,设计了如今的铁基液流储能系统。该系统不仅突破了国外对离子膜的垄断和技术限制,还进一步降低了电池成本。

尽管创业的故事始于2021年,但孟锦涛与武汉的缘分却早已开始。本科毕业后,孟锦涛来到华中科技大学读研。研究生期间,他就开始研究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发现在新能源并网的过程中,波动性和不稳定性非常突出。

“这就需要一种新型储能技术去解决长时储能的问题。”他说。

新型储能技术,旨在解决发电供需不同步问题,通俗来说,它就像是一个“充电宝”,在用电低谷时“充电”,在用电高峰时“放电”。“全铁液流储能技术”便属于新型储能技术。对比全钒液流电池,铁基液流储能具有原材料丰富、成本低廉、安全性高、循环寿命长等诸多优势,成为大规模长时储能的理想选择。

团队的成就也得到了业内大牛的认可。锂电池的发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John B. Goodenough教授曾评价此技术为“电化学储能领域的革命性突破”,并认为其非常适合大型电站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