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评级要关注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痛点问题|解码中国ESG评级

ESG评级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针对当前国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痛点、堵点问题设置指标,引导企业改善绩效,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4年2月8日,上交所、深交所和北交所分别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征求意见稿,引导A股上市公司发布ESG或可持续发展报告。

指引对部分公司做出了强制披露要求,沪深交易所要求上证180、科创50、深证100、创业板指数样本公司,以及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应当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鼓励其他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北交所则执行自愿披露原则。

强制披露覆盖的大部分公司已有编制ESG或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基础,还需对照新规的框架和特色议题加强披露;对于不在强制要求范围内的上市公司,也需尽快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以更好地应对未来政策升级要求。

披露指引的出台,将会有更多上市公司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促进A股市场ESG信息的质量提升,从而加强ESG评级的准确性,帮助利益相关方更全面、深入地认识和选择企业。

作为“国字头”企业社会责任指导文件的参编者,金融机构投资负责人、哈佛大学访问学者陈锋认为,ESG评级目的是促进资本市场信息效率最大化,让利益相关方能在最短时间根据不同的价值取向、目标诉求,认识和选择对应的企业。

他认为,在中国市场,如何对企业ESG表现进行科学评价,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行业明确了哪些属于实质性议题和指标,指标的影响因子、影响范围,但实际上对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仍待时间验证。

这个过程,需要政府营造土壤、行业加强自律、媒体普及理念、企业端正实践,从而达到以ESG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中国公司治理50人论坛专家成员、哈佛大学访问学者陈锋

中国公司治理50人论坛专家成员、哈佛大学访问学者陈锋

利用ESG评级体系推动社会进步

南方周末:如何认识ESG与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陈锋:高质量发展不能以牺牲一代人为代价,不是单一目标的发展,也不是单一人群的受益,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不谋而合。ESG促进企业与社会、环境、利益相关方的协同,越多企业ESG绩效提升,中国高质量发展水平也会随之提升。

南方周末:如何看待业界对“建立中国特色ESG评价体系”的呼吁?

陈锋:方向是正确的,但需要警惕其中的道德风险。一些机构向企业、高校、政府申请课题资金,立项研究或合作项目,对外宣称建立中国特色ESG指标或标准,实际并未进行深入研究,内容只是在通用模型上简单增删改,等于借“中国特色”幌子牟利。

“建立中国特色ESG评级体系”的目的,一是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让利益相关方更便捷、更低成本地获得直接、清晰的信息;二是解决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即针对当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痛点、堵点问题设置指标,引导企业改善绩效,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后者是ESG评价体系存在的核心意义,是其根本价值所在。

当前,欧美国家最关注的ESG议题,除应对气候变化外,是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化、公平和包容性(Diversity Equity Inclusion,DEI),包括性别平等、种族平等、反职场歧视、反职场性骚扰等议题。背景是全球化促进移民人数增加,加剧了文化冲突,老龄化趋势与LGBT群体身份认同增强,职场面临更多新旧冲突,实现多元、公平与包容的迫切性也随之提升。

我们可以思考目前中国职场存在哪些迫切问题?我认为仍在雇佣层面,包括招聘、晋升、考核等环节存在的一系列暗箱操作、裙带关系、性别偏见。例如某些国企招聘中对外放出招聘岗位,实际上只是走形式,人员早已内定,大多是领导的亲属、好友或是职工子弟,内部繁殖严重。优先考虑关系而不是能力,造成职位长期被不能胜任者占据,破坏了公平竞争机制,影响组织效率和员工士气,也可能滋生腐败和不良风气。

对该问题,ESG评价体系就应该有相应的解决方案,例如要求企业加强招聘、用人、晋升通道环节透明性和公平性的信息披露。针对性别平等问题,通过设置董事会女性占比、管理层女性占比、按照性别划分的男女薪酬比例等评价指标,引导和约束企业,从而实现利用ESG评级体系推动社会进步的意义。一个不体现甚至回避当前中国ESG领域问题和挑战的ESG评级体系,根本谈不上中国特色,对促进发展毫无意义。

评级机构应始终把透明性放在第一位

南方周末:目前中国ESG评级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陈锋:一是方法论可靠性不强。在指标体系上,一些评级机构的指标简单参考GRI、GB/T、交易所等指引,求多求全,关键性议题不突出;在议题权重上,没有考虑行业实质性,存在主次不分的现象,如在评价金融行业时,甚至出现绿色办公赋分高于风险管控等现象;在对象分类上,将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放在同一套标准体系之下,输出一个简单结果,会使一些中小企业、高碳行业得到不公正的评价。

二是存在利益冲突。一些机构在进行企业评级时,也为企业ESG提供咨询服务,辅导企业上市或者披露信息,这里可能存在潜在的道德风险,包括粉饰数据、虚假陈述等。如何提高评级机构自身的信用等级?这里存在对评级机构的评级问题。

ESG评级在中国还是新事物,自然会有诸多问题存在,但评级机构应始终把透明性放在第一位,将评价的逻辑、指标、流程、方法、权重等对外公开,接受和回应外界的质疑,不断化解质疑才能不断走向成熟。

监管也需同步跟上,但并非单一部门一刀切地监管。ESG评级若只面向投资者,由证监会、基金业协会或证券业协会监管会比较合适;但实际上,ESG评价内容涉及多领域,单一部门无法实现有效监管。

最初可以先依赖行业自律,由几家经过市场检验、逐步发展成熟的ESG评级机构,牵头搭建行业自律平台或公约,就透明度、公正性、可靠性等问题制定规范,发挥约束作用。

随时间推移,整个生态逐步成熟,再由政府多部门协作,依循行业发展规律,制定相关法规,更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南方周末:A股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试行)征求意见稿已经出台,对于本土准则完善有何建议?

陈锋:中国目前最迫切的问题不是分析中国本土ESG信息披露准则的差异性,而是要尽快确定指引内容,敦促更多企业落实ESG信息披露这个动作。

A股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考虑现实执行,限定只有特定上市公司才强制要求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希望这个范围能够不断扩大,辐射更多企业。只有更多企业按照规范披露,ESG数据积累足够多、足够可靠,才能逐步摸清ESG与企业经营、利益相关方权益、社会经济之间的具体关系,从而制定相关法规去调节和促进。

披露准则就像“菜谱”,企业披露的ESG数据是“食材”,中国市场首先需获得足够健康的“食材”,遵照既定菜谱做成一道道菜,之后才有可能按照自身的口味、营养、健康要求去改进烹饪策略。

ESG投资追求稳健回报和正向社会价值

南方周末:投资机构一般如何进行ESG投资标的的筛选和评估?

陈锋:考虑数据收集和评价成本,资管机构搭建自身的ESG评级体系存在挑战,通常情况下会参考多家ESG评级机构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由ESG研究和投资决策相关部门得出整体判断,形成一定的候选范围。在此基础上,投资决策团队对候选企业的ESG指标表现、历史风险、股权结构等逐一分析,经过正负筛选、一票否决等投资决策流程,确定持仓对象和比例。

已有一些资管机构利用数字工具将ESG评级或指标数据导入分析系统,更便捷地辅助决策,这些都建立在评级数据可靠性的基础上。

不同的ESG投资团队会有不同的倾向,最终入选对象不一定是综合得分最高的公司,而是符合投资理念和投资策略的,并受多种相关因素影响。就像企业招聘一样,受雇者未必是笔试分数最高的,而是综合能力过关并且与组织文化、价值观最契合的。

南方周末:目前中国市场ESG投资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陈锋:认知层面,必须澄清ESG投资不一定能获取超额收益。ESG投资将可持续因素纳入投资决策,降低可能存在的风险,力求在获取财务回报的同时,创造积极的社会和环境影响,目标是追求稳健回报和正向社会价值,二者同等重要。若为了高收益、超额回报,投资在风口但对社会环境有负面影响的公司,一定程度上违背了ESG投资的初衷。ESG投资并不能确保超额收益,但可以取得长期稳健收益。

产品层面,ESG基金产品结构不合理,持仓股票聚集于“E”中的新能源行业,基于S和G所选的公司很少。我们希望ESG投资促进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不能只关注双碳风口的企业,还应考虑企业在公司治理、供应链、性别平等方面的表现。资本向善应该体现出其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积极作用。

实操层面,基金团队对ESG投资标的的选择不严谨。追求收益的大环境之下,公募基金面临收益排名考核等多重压力,基金管理团队随股票波动不停地调仓换股,甚至将有争议的股票纳入ESG基金,存在一定的“漂绿”现象。

监管层面,针对ESG基金的标签、持仓行业、控制流程还没有明确的约束和披露要求,也在客观上造成了ESG基金的“漂绿”问题。加强ESG投资产品的限制、严格控制程序将是未来监管重点。

营造促进企业ESG实践的营商土壤

南方周末:企业实践层面,虽然ESG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但短期投入会增加成本,企业眼前经营压力较大时往往无暇顾及,如何妥善处理其中的矛盾?

陈锋:不少企业认为ESG是一项“锦上添花”的工作,它创造价值的方式太长远、不直接、不具体,当企业还在为明天的生存担忧时,难有动力推进这项工作。

对此,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想推进ESG的企业最终没能坚持?如何降低企业开展ESG的门槛?

政府监管上,需建立有效的“游戏规则”,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奖惩机制,让环境管理、员工发展、企业治理等表现好的企业,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而ESG违规的企业面临更大的代价,促进“良币驱逐劣币”。

评价体系上,应符合企业经营发展实际,避免一刀切。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ESG要求应有所不同,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需承担更多,对国计民生影响大的行业ESG实践要求应该更高。

发展赋能上,通过行业、媒体、协会搭建多种平台,帮助缺乏ESG知识和技能的企业能够及时、高效地了解如何按照自身需求开展工作,缩减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ESG知行鸿沟。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