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人请全村人吃年饭:回馈桑梓,增进“我们”的身份认同

我们都有各自的小家,但其实,我们都是一个大家庭的成员之一,我们都是“one of us”。原子化与碎片化态势日渐加剧的乡村地区,人家越来越活在“我”(I或me)的世界里,越来越远离“我们”(we或us)。这个意义上,祭拜共同的祖人,无疑会提醒每个人往后要重视“我们”。

席间的座次也有相当的讲究,年龄打散,家族分开,鼓励混龄、混家族而坐。其目的在于,全村230余人,很多人常年在外地工作或学习,很多人一年到头见面的时间也就春节期间的十天半月,很多人相互之间不认识、不熟悉,在一起混坐,一定程度增加每个人认识新人或交到新朋友的机会,这是很棒的事。

责任编辑:陈斌

东哥是我初中校友,长我5岁,老家就在我二舅家隔壁,也便认识了多年,目前在上海一家远洋船舶公司供职。新年期间,他做了一件事,年三十的中午,他出资1.4万余元,宴请全村近230人吃席,费用囊括烟、酒、菜、厨师加工、鞭炮等。

坦白说,在现在的农村,有请全村人吃饭这个想法的人也不在少数,出得起这个钱的人也多得是,但却很少人敢于牵头做这个事,很大原因是担心会“吃力不讨好”,啥意思呢?你好心想请全村人热闹一下,聊聊天,交流交流,但有些人会来吃饭,不仅不会感恩,反而会觉得你这是在“发抛”(我老家黄冈浠水的土话,普通话的意思是“显摆”“故意摆阔气”),意思是你在外面混得好了,有钱了,就通过请客的方式让全村人知晓,然后一传十,十传百,方圆十里的老乡们都知道了某某人。换言之,在部分人的眼里,你请客的动机不良,或不纯,你请客的目的是为了你在老家“出名”,也即你付出了钱,但你也收获了“名”,你不亏,你没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