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诸夏的图腾。易曰:飞龙在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诗言:既见君子,为龙为光。何谓龙?龙的精神又是什么?从龙到龙的传人,我们的国族认同是如何形成的?这是一组为龙年精心炮制的文章,以飨大家。
目录
-
龙凤为何相配?一段被岁月遮蔽的华夏融合史
龙源自夷夏联盟西部板块的政治、文化象征,见于唐尧的陶寺遗址,以及关于夏朝的文献记载、二里头等考古材料。而东部的商族、商朝,从“玄鸟生商”传说开始,便与作为帝使之凤凰紧密联系,甚至以凤(风)为祖先帝的化身。可以说,早在至少四千年以上,华夏文化的东、西部对应的政治文化板块中,就已经形成了龙、凤相配、相对应的象征结构。 伴随着东、西部两大集团在政治上通过“禅让”轮流坐庄,龙和凤鸟之间也像是太极图的阴阳二鱼一样,不断转换。但在走马灯一般的转换过程中,实现了一阴一阳的合一,最终上升为华夏民族龙凤一体的文化格局。 -
龙与“龙的传人”:从帝王的象征到中华国族认同的符号
随着辛亥革命推翻君主制,主权者从皇帝转移到全体国民,龙自然不再是皇权的象征,而是成了近代民族国家全体国民的象征符号。 -
初五迎财神:财富创造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与“义”的意义
被我们的先人奉为财神的人有很多,可以分为几类。譬如春秋时代的范蠡、唐代的王元宝,都是因为本人经营有道或巨有钱而被奉为财神。至于风行大江南北乃至海外华人聚居区的关公财神崇拜,则强调了“义”在财富创造中的重要性,求利不脱离义,讲道义、讲信誉,童叟无欺,信用卓著,利就在其中。所以,要想一想,你拜财神,究竟拜的是什么? -
龙王有多大的降雨权?谈谈龙王在神仙体系中的地位
龙王降雨这事,看起来是玉帝下诏,三官举笔,太乙移文,会同了雷公电母、风伯云童多部门协同作战,流程复杂监管严密,但除非某些碰到特定问题,实际上就是龙王爷打个喷嚏的事。所以古代天下到处都是龙王庙,老百姓求雨不是找玉帝上访而是直接就找龙王,说明下面的人都知道,降雨这事,龙王爷说了算。 -
地母与农神:“社稷”一词来自性爱,具有先家后国的意蕴
“地”字的甲骨文字形,左边是土字,右边是女阴形状的“也”字,土地与女性联系在一起;我们连用的“皇天后土”,后字的甲骨文字形为女性生产之状,后土是把生育和土地联系在一起,后土之神即是丰产之神,同时是女性。 中国上古时代,三月三的上巳节允许男女自由择偶,人们还会洗濯身体,祓除不祥,如同农作物每年的更新一样开启一个新阶段,也有上古农神节的遗风。 -
从社神、土地神到商业保护神:死去的先贤成神继续守护一方
从早期原始的社神土地信仰,到近世的地方城隍信仰,其脉络都是地方人群以及共同体与土地神祇之间的一种信仰联系。但其中的演变也颇为明显,从早期巫术色彩浓郁且有肃杀之风的社神信仰,演化到崇尚有功之人为土地神,祈求五谷丰登的儒家文化土地神官祀信仰,再演化到近世那些伴随着商业繁荣形成集镇背景下的众多城隍,其含义与精神色彩变化甚多。但也有一以贯之的元素,那就是社神和土地也好,城隍也好,他们都是凝聚和保护一个区域内人群与共同体的神祇与象征。而在历史上为人们作出贡献的人物,死后也往往受到尊敬,最终成为农神或城隍,继续守护着一个个地方、社区小共同体,保护农业或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
“年兽”的发明不到一百年,起于紫微大帝的“狮子狗”
紫微星故事来自道教,是道教中的天官紫微大帝,传统年画中他身边总是跟着一头天狗。紫微星画轴还受到了从汉代以来就非常流行的《胡人异兽图》影响,民间工匠把他们都混为了一谈。于是到了晚清,各种年画中的紫微大帝经常长得像个胡人,而天狗也长得像个狮子狗——中国没有狮子,工匠大概也只能照着狮子狗来画。 -
下跪磕头是华夏传统礼仪吗?古人跪坐,起立才是重礼
古人认为下跪是休息,跪拜是轻礼,起立才是重礼,关键就在于动作幅度:现代人休息时习惯坐凳子椅子,起立只是起身的第一个动作,既常见幅度又小,自然会被作为轻礼;而从坐凳子转为下拜,要先起立,然后跪下,最后行拜礼。动作剧烈幅度很大,自然会被视作重礼。而古人休息时本来就是跪坐的,下跪只是坐下或起身时的第一个动作,幅度很小且很日常。下拜也只是坐着的时候,顺势弯下腰抬个手,也不是大动作,不给人以强烈的尊卑感。反倒是起身离座,动作很大而且刻意,是非常隆重的礼仪。 -
龙和金银财宝,为何常组成CP?
拥有巨额财富,对争夺天下的作用,也并非决定性的。风尘三侠的故事里,虬髯客为了逐鹿中原积蓄多年,这笔钱被称为“龙战之资”,但是,“精采惊人”的李世民一出现,虬髯客见之心死,立刻毫不犹豫地把钱赠给李靖去辅佐李世民,自己就只能跑到海外创业去了。 -
龙年话华夏最早的龙:周易乾卦“见龙在田”的天文学含意与农耕文化
从早期华夏文明的源头来看,龙的信仰与观念有着十分古老的渊源。龙的观念具有天文学的背景,也对应着春分等时间节令,这些含义对于农耕文明的生活具有重要含义,也是美好生活的象征。 -
“五爪为龙,四爪为蟒”?从关于龙袍的故事说起
尤其是隆庆开关之后,明朝商品经济发达,民众越发富庶,僭越之风盛行,朝廷也完全放开不管不顾。于是,这种“大家一起穿龙袍”的风气,很快从官员蔓延到了普通民众中。比如《留都见闻录》记载,当时甚至连小贩的老婆,喝喜酒的时候都敢租官员礼服来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