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家系统重要性银行如何重兵布阵2024年?
继2023年,服务实体经济这一热门词汇再次出现在多家银行的官方表述中。“四大行”均表示,当好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
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银行贷款余额占比为10.2%。而同属于五大业务范畴内的绿色金融贷款占比已达19.2%。这意味着银行在科技金融领域急需发力。
“四大行”均提及,要当好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具体到重点防控领域,则提到了房地产、地方债务和中小金融机构。这也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要重点关注的风险领域。交行、光大和广发在内的多家银行也做出类似表态。
责任编辑:谢艳霞
2024年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之后的首个年度。开年之初,银行业如何排兵布阵强化全年工作重心和调整经营策略?哪些内容是所有银行2024年工作重心的高频词?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梳理国内20家系统重要性银行相关信息并向多家银行查询发现,几乎所有银行已在春节前召开2024年经营工作会议。“服务实体经济”“做好五篇大文章”和“防范化解风险”等关键词出现频次较高。这意味着化风险和兴实体转型突围成为银行业共同锚定的2024年工作重点。
“当好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
国内20家系统重要性银行为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2023年评估认定并发布,包括六大国有银行、九家股份制银行和五家城商行。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统计,20家系统重要性银行资产占我国商业银行总资产约3/4,利润占我国商业银行同期净利润总和八成以上。因此,它们在中国商业银行系统中最具代表性。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查询并梳理发现,绝大多数系统重要性银行已公布其2024年经营工作会议内容。少数未公布年度工作会议内容的银行向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确认,已召开年度工作会议,只是相关内容未对外公布。
20家系统重要性银行2024年工作重点是什么?继2023年,服务实体经济这一热门词汇再次出现在多家银行的官方表述中。
“四大行”是银行业第一梯队中的中坚力量,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均表示,大力提升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质效,做好“五篇大文章”,聚焦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在调结构和优服务上下功夫,当好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
其中,工行表示,结合自身定位,要紧紧围绕实体经济和群众需要创新产品、改进服务,强化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精准支持;农行将全力服务“三农”的主责主业;中行则提出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新型消费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建行的表述则略有不同,称将大力支持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加大扩投资、促消费重点领域的服务力度。第一梯队中的交行则表示,要充分发挥上海主场优势和创新策源功能。
第二梯队的股份制银行则更强调深耕区域经济和依托股东资源。历来以“轻资本、轻资产、高效率”见长的兴业银行称,要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结构相匹配,推动资产负债表重构再提升。 总部位于广州的广发行则表示,要突出深化保银协同,强化“根植湾区”战略执行。相关表述契合其股东背景带来的资源优势及地缘便利。而近年来聚焦“零售+投行”战略的平安银行则要坚持“零售做强、对公做精、同业做专”的战略,实现稳中求进。
第三梯队城商行无疑更强调聚焦区域战略。北京银行董事长霍学文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24年第1期中公开撰文表示,北京银行将推动信贷政策“有保有压”、信贷结构“有增有减”,不断引导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同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全面服务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构建“三横一纵”协同贯通发展格局,在服务国家战略中争取更大发展。上海银行则提出要坚守地方金融机构定位,坚守“服务地方、服务中小、服务市民”使命,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
综上,在助推经济回升向好进程中,2024年,各银行对因各自资源禀赋和能力边界厘定的发展定位有着清晰的认知。这也紧扣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完善机构定位的要求。
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是我国金融系统最为重要的会议。区别以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此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确定“金融血脉地位”外,提出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高的现实。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认为,未来一段时期,如何发挥自身所长,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是各银行亟需解决的问题。
银行尚需发力“五篇大文章”之首
“五篇大文章”是此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的概念,是指引银行业如何服务实体经济的“灯塔”。
对应至银行业务板块,“五篇大文章”系指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等五大业务范畴。这些关键词在各银行2024年工作规划中被屡次提及。
工行副行长张文武日前在《中国金融》发表题为《做好五篇大文章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文章,对相关业务条线的发展方向进行详细阐述。他提出,推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成果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大中小微”全客户制定差异化服务策略、重点布局清洁能源、绿色交通和绿色制造、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性、推进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等。这彰显出了工行对“五篇大文章”的重视度。
多位银行资深从业人士近日在接受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调研时均表示,当前国内经济面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情境。银行作为金融资源供给方,需转变经营模式,于顺势中布局。 而这个势无疑紧扣国家产业发展及政策扶持方向。
梳理统计相关各方数据发现,银行业已着手于上述五大领域的探索。
“五篇大文章”之首当属科技金融。央行于1月26日发布的《2023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23年末,科技型中小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2.45万亿元,同比增长21.9%,比同期各项贷款增速高11.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13.64万亿元,同比增长15.3%,比同期各项贷款增速高5.2个百分点。获贷率方面,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21.2万家,获贷率46.8%,比上年末高2.1个百分点。获得贷款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21.75万家,获贷率为54.2%,比上年末高0.8个百分点。
这是央行首次将“贷款支持科创企业”作为单独篇段在贷款投向统计报告中进行陈述。以同期金融机构本外币企业单位贷款余额(157.07万亿元)作为基数,支持科技类企业贷款余额占比为10.2%。而同属于五大业务范畴内的绿色金融贷款占比已达19.2%。这意味着银行在科技金融领域急需发力。
北上广深4家一线城市的相关数据显示:
数字金融是大中型银行近年来积极布局的主要领域之一。2022年,工行及招行在该领域相关投入在其对应的银行序列中位居首位。其中,工商银行全年投入262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2.86%;招行全年投入142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4.51%。
与此同时,大中型银行还通过内部孵化设立子公司的方式,依托自身力量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2015年,兴业银行首家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此后,各银行紧锣密鼓构建专业化团队。
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的业务增量也一直保持高位增长。截至2023年末,金融机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9.4万亿元,余额同比增长23.5%,全年增加5.61万亿元,同比多增1.03万亿元;同期,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30.08万亿元,同比增长36.5%,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6.4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8.48万亿元。
中行研究院近日发布一份研究报告印证了普惠金融业务正成为银行重要的业务板块。该报告显示,根据目前各银行信贷结构,普惠金融业务的贡献率已不容小觑,具备资金成本优势的大型银行在不断提高相关业务占比。
一位银行业资深人士对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称,普惠金融是近年各银行转型的方向之一。相比于以权重见长的大客户,以客群基数见长的小微客群可以衍生出其他业务机会。这符合当下多家银行发展客群的战略定位。该人士指出,在目前低利率环境下,如何平衡普惠金融业务中的收益和风险是多数从业人士关注的重点。从收益角度而言,普惠金融业务授信额度小、利率低,而被授信企业规模尚小,经营业绩需市场校验。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普惠金融业务的商业性面临一定程度挑战。技术赋能才是普惠金融的正途。
中行研究院近日公布的一项数据对此形成佐证。
三大领域成风控重点
风险防控也是各银行2024年工作的发力之处。
“四大行”在相关表述中均提及,要当好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具体到重点防控领域,则提到了房地产、地方债务和中小金融机构。这也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要重点关注的风险领域。交行、光大和广发在内的多家银行也做出类似表态。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认为,上述三大风险可分为两大类:重点领域风险和金融机构自身风险。围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及“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和资金监管”相关,并结合最近出台的地方政府化债方案及一系列利好地产行业政策的出台,各银行对于上述领域风险化解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
银行可能通过持续降低存量房贷利率、为房地产企业提供流动性支持、提供保交楼专项贷款等方式化解地产行业风险;可能采取长期贷款置换存量债务、第三方金融机构参与借新还旧、变更债权人、对原定债务进行展期、重组或核销,向地方政府发行再融资债券等方式。
从自身经营角度出发,银行上述做法可能导致利差水平进一步下降。但从长远来看,化风险工作的推进有益于改善资产质量,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和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
经济仍处于持续复苏阶段,中小金融机构自身隐藏的风险也是管理层关注的重点。中行研究院近期披露数据显示,2023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整体呈现“一升一降”特征。其中,不良贷款余额 3.22 万亿元,同比增长 7.8%;不良贷款率为 1.61%,同比下降 0.05 个百分点。同期,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近 6.7 万亿元,同比增长 9.03%;拨备覆盖率 207.89%,同比提升 2.35 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同一时间轴内,城商行及农商行的不良贷款率均高于商业银行均值水平。其中尤以农商行为甚,不良贷款率整体水平超出3%。中行研究院预计,伴随实体经济稳步复苏,企业主体经营情况改善,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将延续向优向好态势,不良贷款率有望进一步下行。
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于日前发布的《2024年中国银行业展望报告》中也指出,2024年银行业化险任务仍然艰巨。整体而言,多年累积的房地产、地方债务、金融风险的化解仍然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房地产领域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局部来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的差异,各地经济的复苏程度和风险特点也存在较大差异。从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来看,中小型银行机构风险也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要求重点关注的领域。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认为,当前银行业已告别过去几十年靠规模增长驱动的发展模式。在息差持续收窄、资本补充难度较以往有所提高的态势下,高质量发展将成为银行业的战略共识。而在房地产、地方债和信用卡等重点领域的风险变化将关乎银行业整体的资产质量。银行管理层应更加重视规模、收益和风险的平衡,通过优化业务结构和资源分配、提高资本使用效率等方式来进行战略转型,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
校对: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