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海打鱼”: 企查查、天眼查、启信宝的数据之战

这些平台是否通过非公开渠道、获取非公开数据?这一质疑背后更大的担忧是,掌握公众数据的政府部门是否会将数据以非公开方式授予特定企业,从而损害公众利益?

责任编辑:张玥

“两查一宝”都表示自己收录的国内社会实体信息达到两三亿家。视觉中国/图

“两查一宝”都表示自己收录的国内社会实体信息达到两三亿家。视觉中国/图

2023年12月,企查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称正在进行上市辅导,准备登陆科创板。旗下平台“企查查”为用户提供工商、司法等企业信息查询服务。据灼识咨询,该平台2022年在C端(个人用户)市场占有率第一。

市场占有率第三的启信宝启动IPO更早。其母公司上海合合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合合信息)2023年10月在科创板注册生效,历时两年走到上市最后环节。

此前,这些商业查询平台已发展约10年,“查公司”“查企业”的广告语和蓝色图标一度充斥着各大城市电梯间。

如今,“两查一宝”成为行业代名词。2022年三家在C端市场的占有率合计超过85%,位居前二的企查查、天眼查约占78%。

灼识咨询称,具体到提供商业查询的C端产品,2022年市场规模仅为11.3亿元。

虽然市场规模不大,但这些平台汇聚了大量商业信息。天眼查宣称收录全国3.4亿、全球6.4亿社会实体信息,企查查、启信宝公布的国内企业收录量分别为3.3亿家、2.3亿家。

“两查一宝”均宣称所收录的信息来自公开渠道。2014年前后,政府推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裁判文书网等一系列网站上线,形成了一片数据海洋。多家企业凭着互联网技术入海打捞,做起了数据生意。

然而,十年竞渡,数据来源的合规性依然是悬在这门生意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因信息公开而生

2014年3月,温州人陈德强和两个朋友合伙,成立了苏州朗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发运营一款基于微信平台的工商信息查询工具,也就是企查查的前身。

陈德强是技术出身,公司落户在苏州工业园区,这款新的查询工具一上线,两个月就突破了12万用户。

启信宝也诞生在苏州工业园区,最初由苏州贝尔塔数据技术有限公司开发。这家公司离企查查只有11公里,2015年被合合信息收购。

90后吴志安曾在企查查从事技术开发工作,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两家的员工不少都有对方公司的工作经历。

陈德强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项业务能做起来,要感谢当时江苏、上海等少数省份开放了工商信息。

《上海商报》报道,2014年3月上海已上线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市场主体登记、备案、监管等信息。这比覆盖全国的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完全建成早了两年。

2014年江苏省信用办宣布,全省社会法人信用基础数据库二期工程建设完成。

更大的背景是,2013年3月,国务院颁布《征信业管理条例》,采集、使用企业公开信息,开展企业征信业务有了法规依据。

2014年6月,国务院颁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鼓励社会征信机构加强对已公开政务信用信息和非政务信用信息的整合,积极推广信用产品的社会化应用。

在此背景下,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裁判文书网、信用中国等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