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爆火中的动物,“热爱不代表零距离接触”
白狐被景区游客摸“迷糊”了,累出了黑眼圈;骆驼和鸵鸟驮着人在松花江的冰面上漫步,它们的老家不在东北,也不在松花江上,而是沙漠和草原;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丹顶鹤,身着“鹤岗小串”的布条,被人用绳牵引着遛弯。
“热情好客的东道主想把珍稀特产都拿出来招待客人。”赵绘宇称,能理解驱使动物走上街头的心态,动物也是珍稀特产,“许多人觉得抱白狐,就是表达对动物、对大自然的热爱,但没意识到热爱并不代表零距离接触 。”
责任编辑:汪韬
2024年1月,鄂温克族人杨兰穿着民族服饰,牵着驯鹿,刚走上哈尔滨中央大街,就被团团围住。
无数双手伸向温顺的驯鹿。虽然驯鹿没有表现出害怕或焦躁,但细心的杨兰发现,它们不喜欢人类涂了护手霜和喷过香水的手触摸自己的脸,总是扭过头。
这个冬天,“泼天的富贵”砸向“尔滨”等东北城市,一起火出圈的,还有平时并不常见的动物们。
白狐被景区游客摸“迷糊”了,累出了黑眼圈;骆驼和鸵鸟驮着人在松花江的冰面上漫步,它们的老家不在东北,也不在松花江上,而是沙漠和草原;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丹顶鹤,身着“鹤岗小串”的布条,被人用绳牵引着遛弯。
“太萌了。”“我酸了。”“不管打什么工都有点怨气。”大多数网友评论的态度是羡慕或调侃,少有人对这些现象提出质疑。
而在动物保护圈内,批评的声音一边倒。有人认为这打破了人与动物应有的边界,有人觉得某些做法涉嫌侵害动物福利。自然科普作家花蚀说,动物保护界主流观点是:动物展示的目的应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念,例如了解自然,尊重自然,要和自然保持一定距离。“我们希望推动这种观点成为社会主流,但目前它还不是。”
驯鹿下山
杨兰从来没有在哈尔滨冬天的街头见过这么多人。
在中央大街,人挨着人缓慢前行,杨兰“只在照片里看过,国庆节的长城就是这样”。互联网上的流量更大,有本地人在网上直播,不需要“整活儿”(东北话意为做表演、搞事情),光拍中央大街上的行人,就吸引了一千人同时在线观看。
杨兰是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族人,鄂温克族是中国唯一饲养、使用驯鹿的民族。1月初,她和伙伴们携带6只驯鹿,从“中国冷极”内蒙古根河市来到哈尔滨。他们特意挑选了雄性驯鹿,硕大的鹿角符合人们对于驯鹿的印象。
鄂温克族人去哈尔滨的目的很单纯:希望借助驯鹿和巨大的流量,让更多人认识自己的家乡。
驯鹿火了并不意外,火的程度超乎预期。“你们是什么民族?”“从哪里来?”“为什么带着驯鹿?”“能摸摸它吗?”“能跟你们合影吗?”那一天,杨兰和伙伴们一直处于兴奋状态,一遍遍地回答发问。
虽然广受欢迎,但驯鹿只是短暂走上街头。第二天,杨兰便带它们回到了家乡。
“如果再有平台联系我们,让我们带着驯鹿去待几天,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