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教授”方流芳:正当性比成败更重要

方流芳坦言,“我迄今未申请过任何高校内研究项目,没参加过任何学会,谢绝出任法律系主任和民商法学院长”。

方流芳不建议学生做“策论”、写“立法建议”,而是找出和厘清真问题。

责任编辑:钱炜

方流芳在家中。(艾群供图)

方流芳在家中。(艾群供图)

2024年1月9日,知名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方流芳在江苏无锡辞世,享年71岁。

消息一出,法律界人士纷纷发文哀悼。方流芳生前的旧文《法律人为什么容易学坏?》在朋友圈刷屏。该文直言,法律人的道德障碍比一般人脆弱,法律职业并非具有理所当然地是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更多普通人是从网上认识方流芳的。在社交媒体上,他视野开阔,从医疗改革到缅北电诈……各类热点事件被他悉数点评,风格鲜明,言辞辛辣,有时甚至引发争议。退休后,他因以撤销退休通知、赔偿扣发工资为由起诉中国政法大学,并将庭审内容公之于网上,被网友称为“最牛教授”。

但他并非为了炒作自己。起诉法大的原因,方流芳解释说,他没有任何理由与自己为之付出了二十多年劳动的机构对立,一点也没有。起诉只是想要检验“高校教师和高校之间是否有合同关系?如果有,这是什么合同,是劳动合同、人事合同、聘用合同,还是聘任合同?如果没有合同,教师与高校之间的关系是何种民事关系?”

在噱头与争议之下,方流芳的底色是一位民商法学者与法学教育家。他被称为“第一位在美国主流法学院得到盛赞的中国法学家”“法大最年轻的一级教授”,是少有的在哈佛大学法学院担任客座教授的中国学者。

他参与过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法律的起草和修订工作,其学术旨趣跨越多个学科、领域。用方流芳的博士生、清华大学副教授姜朋的话来说,“读老师的作品,如同打开一柄折扇,每一根扇骨延展出去,都是一个方向,且兼具广度与深度,难以用三言两语概括。”

“怎能不弃医从法”

1969年,方流芳初中毕业,先后在苏北淮海农场、琼港农场度过了十几年的青春岁月。恢复高考后,他于1978年考入南京中医学院,毕业后转向法学研究,于1982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师从学界公认为“中国民法之父”的佟柔教授。方流芳在人大取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3年调至中国政法大学工作,直至退休。

方流芳的博士生、西北政法大学讲师朱时敏早年同为医学生,他问过老师为何投身法学,“他的原话是:‘有个假期在家中无聊、无书可读,就把家里的法律书翻起来看,看着看着,就喜欢了’。”

“他一定是有想法的”,在朱时敏看来,老师转专业的真实原因没有这么轻描淡写。从方流芳微博上回忆的知青岁月来看,他在农场经历了很多事,又受到法律倡导的公平、正义和自由之理念的冲击,“这种情形下,他怎能不弃医从法?”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内地法学起步较低,而台湾地区的学者一直延续着民法的传承,很长一段时间,内地学者处于仰视对方的姿态。

2000年,方流芳发表了《公司词义考:解读词语的制度信息——“公司”一词在中英早期交往中的用法和所指》一文,考据“公司”这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